博羅湖鎮鳳安圍:“九廳十八井”保存完整 “木炭變烏金”廣為流傳 如今幾近空置 村民呼吁社會各界關注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李海嬋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8月23日版面圖
羅浮山之南、顯崗水庫旁,湖鎮鎮鳳安圍古建筑恢宏壯觀,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108間房屋,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保存完整。
鳳安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林氏祖先重建家園用心良苦,寓意“鳳凰高飛”;“獵龍”習俗別具一格,寄托著人們對于好兆頭、好運氣的美好期盼。鳳安圍不僅有濃郁的客家文化特色,還是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上演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
可惜的是,這一民間瑰寶正逐漸“凋零”,最高峰居住著上百人的大院,如今幾近空置。“村民都很關注老宅的未來,我們希望它能夠被開發,有了開發才能更好地保護。”當地村民對鳳安圍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呼吁社會各界能夠關注古屋的保護發展。

鳳安圍建筑歷史悠久
實地走訪:“九廳十八井”宛如迷宮 鼎盛時期曾居住上百人
從惠州市區出發,驅車一小時便來到位于湖鎮鎮東風村的鳳安圍古建筑。遠遠望去,鳳安圍恢宏壯觀,一旁風水塘滿池綠意,四周步道、公園一應俱全,成為村民休閑娛樂好去處。
“鳳安圍是我們村的寶貝,對村民意義重大!”據東風村林屋村民小組組長林新根介紹,這座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規模宏大,由九棟三進兩并結構的廳堂式建筑組成;兩條縱貫南北的直街和四條東西走向的橫巷,將建筑分割成九個方陣,俗稱“九廳十八井”,共有房屋一百零八間。
走訪當天深入鳳安圍,可見其中院落相連、曲徑通幽、自成一體。如不熟悉道路,走進去宛如進入迷宮。鳳安圍外觀樸素莊重,但在屋脊、祠堂的梁頭、門罩等處仍有不少的灰塑、木雕。
“鳳安圍保留著昔日的面貌,數十年來都沒有變過,”村民林炳明今年70歲,自小在鳳安圍長大。這里承載著他美好的兒時記憶,家家戶戶相連相通,誰家有點事,全村都來幫忙。高峰時居住數百人,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凡,鞭炮連天。
隨著時代的發展,村民陸續遷出,鳳安圍僅剩下零星幾戶。雖然頗為冷清,但鳳安圍依舊保存較好,屹立不倒。“這得益于用材結實,精心設計建造,光是泥瓦匠便傾注了三代人的汗水。”林炳明介紹鳳安圍時,言語中充滿自豪。鳳安圍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五世祖林梧岡(字太和)始建。在鳳安圍,隨處可見大塊麻條石,每塊上百斤,鋪設在門前屋內小巷、墻基半腰處及大門小門的門框,“你看,連縫隙都是用紅糖加石灰或者生鐵來填補嵌入,堅不可摧。”

鳳安圍用料扎實、堅不可摧,縫隙內用生鐵嵌入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為防止強盜入侵,林氏族人在修建大門兩側房屋時,房屋比大門要凸出一部分,凸出部分設有槍眼和瞭望孔,如果強盜來攻大門,兩側的族人就可以通過槍眼射擊進攻的強盜。

鳳安圍設有槍眼和瞭望孔,抵御強盜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有價值的古物被毀壞或被盜,其中就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狀元潘世恩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國學生林登青所題寫的“國魁” 古匾,現古匾已不見蹤跡。

當地村民對鳳安圍有著深厚的感情,期盼其能被開發
歷史淵源:因“木炭變金”發家 擇“兩水合金”之地
如此宏大精巧的建筑群,背后有一個神奇故事——木炭變烏金。“我們的始祖起源于中原,從中原遷徙福建。清代初期又從福建遷往廣東的柏塘、響水一帶,故事得從在柏塘居住的林氏第十四世祖說起。”林炳明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講起數百年流傳至今的故事。
那時,林氏第十四世祖生了三個兒子。老三林太和自幼聰敏過人,喜歡做生意,開起了銀店。由于他老實憨厚、勤奮好學,又熱心助人,愿為人排憂解難,又有很多朋友,銀店鋪生意越做越紅火,名氣也逐漸大起來。
有一年的春天,下了好幾個月的毛毛細雨,天氣寒冷。傍晚,林太和正準備關門收鋪,門外突然來了七八個挑擔人,他們每人挑著一擔木炭,求林太和讓他們借宿一晚。老實憨厚的林太和很是同情他們,便同意賣炭人借宿一晚,并吩咐伙計做飯給他們吃,還拿干凈衣服給他們換,燒姜湯給他們驅寒。第二天一早,賣炭人求林太和買下他們的炭。林太和見他們可憐,便答應說按原價買下來。
有一天,林太和去石龍趕集,路過一珠寶店,見有人拿著一塊黑似炭的石頭在過秤,忙跑過去看,了解到這個黑色的石頭竟然是烏金,聯想到自己家里買的八擔“木炭”,會不會也是烏金呢?他心里頓時興奮起來。次日,他拿了幾個黑“炭”去石龍珠寶店一驗,果然是烏金,林太和十分興奮,就將其換成現錢。
積累了財富后,林太和決定另選屋場,重建家園。于是,他從響水河坐船而下,沿岸看到一處風水寶地:兩面環水,右有橫河水從羅浮山流下,左有響水河流過,兩河在顯崗匯集流至東莞石龍再流入東江,謂“兩水合金”。
林太和果斷開始家園建設,首期工程完成后,林太和生得三子,可謂丁財兩旺。隨著“九廳十八井”的林氏大屋建成,林氏族人聲名鵲起,方圓幾十里,無人不知曉。
此處因背靠高山,遠望是一片曠野,寓意鳳凰可在此展翅高飛,過上太平安靜的生活,因此稱為“鳳安圍”。雖然鳳安圍是典型客家圍村,但其屋頂上建有龍船脊,這是典型的閩南風格。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林氏族人不忘祖先歷史,把祖先從閩南遷徙的來歷結合起來。
如今,雖然絕大多數村民遷出鳳安圍,但逢年過節都會回來祭拜。村民們還將節慶活動使用的鑼鼓、旗桿等器具統一存放,上面印著一個名字“林太和”。村民自豪地介紹,外鄉人或游客看見大鼓上的姓名,感到好奇便會詢問。他們期待,能通過這一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到林氏先祖及林氏的歷史故事,擴大鳳安圍的知名度。
鄉賢紛紛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持家鄉發展。已是耄耋之年的林玉清,思維清晰,渾身透出的精氣神一點也不輸年輕人。他自16歲離家,先后輾轉多地打拼,最后落地深圳從事房地產行業。2016年,林玉清回鄉身體力行投入到建設家鄉的行動中。在往后的時間里,他出資出力修建了鳳安圍門樓、鳳安圍橋、文化廣場、村民中心、音樂噴泉等公共設施和文化設施。音樂噴泉開放當天,吸引了兩萬多人觀看,讓東風村一舉成名。如今,他為家鄉建設已捐資超過3500萬元。
非遺瑰寶:“獵龍”“送中秋”別具一格 寄托美好寓意
作為鳳安圍的標志性建筑,祠堂香火旺盛、干凈整潔,可見村民精心維護、保存良好。記者看到,祠堂門匾、梁上雕欄雖殘缺不全,但仍能從建筑紋路樣式中,窺見幾分當年的壯闊。
祠堂墻上,還張貼著一排排“添丁之喜”的鮮艷紅紙。林炳明介紹說,這是村內延續百年的習俗,保持這項習俗一是與村內眾人分享添丁喜事;二是不忘先祖、事事掛念。
鳳安圍保留著完整的客家傳統習俗,每年的正月初七是點燈日,開展買燈、上燈、結燈和“獵龍”等活動。其中,“獵龍”頗為獨特熱鬧。當晚,鳳安圍的大鼓“咚咚”擂響,爆竹“噼啪”響,全村人都把家門打開,門開得越大越好,迎接好運的到來。晚上8時半,全村男丁敲鑼打鼓放鞭炮,沿著祖先曾經走過的那條山路“龍脈”走一圈,把“龍”趕回家,祈求風調雨順、百子千孫。村民們還紛紛拿出自家制作的“大籠粄”糕點,分享喜悅。
敲鳳安圍大鼓也十分隆重、喜慶。大鼓由4位壯漢抬大鼓,一人站在鼓前擂大鼓指揮,下面是林氏各家的人敲小鑼,村里許多男子都參加。敲大鼓時,鼓聲、鑼聲、鞭炮聲、掌聲與人們的歡呼聲混雜在一起,氣勢磅礴,場面震撼。據悉,鳳安圍大鼓相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鳳安圍大鼓高1.7米,鼓面直徑約1米,外表呈桐油顏色,鼓腰間箍一捆篾青條圈,當地有一個百年歷史的鳳安圍大鼓,用整塊牛皮制作的,鼓皮上還能看到一些細細的毛孔。
除了“獵龍”,當地的中秋習俗也很特別,與其他地方不同。鳳安圍嫁進來的媳婦在八月十五日期間要為娘家人“送中秋”。“送中秋”的時間十分講究。出嫁女在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間,一定要送完“中秋”,即中秋節期間要到娘家去送月餅或者水果等禮物。送禮時間不能在農歷八月以前,一定要到了八月初一以后才行。如果“送中秋”者未生過小孩,娘家人要買一對燈籠給她帶回婆家,把燈籠掛在門上,意指明年要生小孩;如果是生了孩子的,娘家人也要買一對燈籠送給女兒帶回給小孩玩。
【文脈走訪】
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亟待活化利用
“這就是以前的政府舊址,現在已少人知道那段歷史了。”在鳳安圍外,佇立著一座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引人關注。近日,記者在村民的帶領下,走進舊址,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

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
據村民介紹,這座麻石青磚建筑共有9間平房,面積為300平方米,因長期無人居住,年久失修,房屋局部殘缺,呈現出荒涼景象,只能在外圍觀望,實感可惜。
很難想象,這個地方一度是羅浮地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時間回到1945年7月7日,博羅縣各界群眾在長寧坪埔嶺舉行慶祝中共誕生24周年和抗戰8周年紀念暨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宣誓就職典禮大會后,在鳳安圍設立博羅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是原東縱第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鳳安圍群眾參加抗日民主政府組織的生產自救、開展減租減息和退租退息運動,積極參加民兵組織,維護治安,保護人民安全,打擊日偽及反動勢力,健全和建立農抗會、婦抗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東江縱隊領導機關撤離羅浮山后,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于1946年6月間從鳳安圍撤出,疏散隱蔽轉入地下活動。2008年,鳳安圍被評為革命老區,并設立一座博羅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碑座長1.3米、寬0.9米、碑高2.6米,碑身為花崗巖打磨而成。
“這里已經很荒廢了,需要人氣來維護,而不是只能靜靜等待著自然破壞。”村民們對舊址現狀深感遺憾,也希望能重現原貌,將之打造成紅色景點,不忘過往歲月、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