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第一風水寶地:北邙山為什么被視為鳳巢龍穴?
作者:紅塵夢醉千年
邙山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族、顯赫人物都趨之若鶩的理想葬地,匯集古代墓葬數十萬座,素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

北邙山的名氣之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北邙山由于有著深厚的黃土層,風水和地理位置又非常好,所以自古以來就被視為鳳巢龍穴,風水學上把邙山形容為鳳凰展翅,玄武抬頭,是絕佳的風水寶地,所以北邙也是古代帝王將相的死后陵墓的首選之地。自東周至五代,就有40多個帝王、千余名達官貴人埋骨在此。號稱“東方金字塔、“中國帝王谷”。
那么,北邙山為何被視為第一風水寶地呢?它的風水好在哪里?

一.地理位置優勢
邙山在洛陽北面10多公里的地方,北側是黃河,南側是洛陽,由于位于洛陽之北,所以又叫北邙山。北方的山大多都是石頭山,然而邙山卻不是石頭山,而是土山,山也不是很高,海拔平均高度大概也就200米左右,最高的首陽山也只有300多米。如果和它旁邊的嵩山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
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朝代在洛陽定都。105位帝王在這里定鼎九州,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時間最長、朝代最多、跨度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洛陽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輻湊。它北臨邙山,南系洛水,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它有群山環繞,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北通幽燕,南對伊闕。人稱“山河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所以風水先生認為洛陽自古以來就是風水龍脈的集結處。

因為洛陽位居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諸侯到達這里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相等的。而北邙山橫貫于洛陽之北,地理優勢很明顯,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邙山可以說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洛陽作為京都優勢和軍事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帝王將相、達官貴族、富商巨賈、文人墨客匯集于此,這些人死后,大多數選擇在此附近下葬。由于京都繁華熱鬧,不適合下葬,于是離都城近地理位置又好的北邙山便成了首選之地。
這里墓主人非富即貴,或者有權有勢,富貴兩全。光是長眠的帝王陵就包括八位東周王陵、五座東漢帝陵、兩座曹魏帝陵、五座西晉皇陵、六座北魏皇陵、一座后唐帝陵,一座南明帝陵,另有七座后主皇帝陵。此外,還有四十多座不同朝代的帝王陵分布在邙山周邊的洛陽盆地內,與邙山帝王陵合計八十余座,可見數量之多,密度之大。

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叫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帝王選擇下葬在哪個地方有諸多因素考慮,對于普通官員及民間豪紳來說,能被帝王選擇的地方一定是風水寶地,能與帝王葬在同一區域亦是榮幸,因此越來越多的名人和達官顯貴都趨之若鶩地選擇葬在北邙。
比如,選擇葬于邙山的歷朝歷代的名人墓如下:商代的伊尹;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張義;秦朝相國呂不韋;西漢文學家賈誼;東漢班超;西晉文學家石崇;唐代詩人杜甫、王之渙、孟郊,宰相狄仁杰,大書法家顏真卿;北宋名臣石守信;清代的書畫家王鐸等等。

大家留心就會發現,自盛唐以后宋元明清不再定都洛陽,北邙山也不再出現帝王陵。這也是從眾心理在作祟。
另外,古代人們認為人死后葬于北方的位置比較好,而邙山恰巧位于洛陽北部,符合古人的喪葬習俗。
二.風水相當地好。
古代選擇墓穴首先要看風水的好壞,對于風水和地勢是非常講究的。邙山之所以能夠成為亡者的必爭之地,自然有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優勢。古人認為“前有照,后有靠,頭枕著山,腳蹬著河”是絕佳的風水寶地。而邙山之所以被視為第一風水寶地,就是因為北邙山非常符合這一特征。北邙一帶正好是“北枕邙山南蹬洛水”,靠山面水,藏風聚氣,充分的滿足了風水寶地的這一點要求,所以這里成為陵墓的絕佳風水寶地,古代帝王將相死后大都希望能葬在這里。

在中國傳統的風水學中,中原大地上有著發源于昆侖山上的三大龍脈,邙山就位于其中一條龍脈上,沿著昆侖山--秦嶺--邙山,直到泰山入海的這一龍脈上。龍脈入海就代表著真龍入水,長江黃河就好比神州大地上渾然天成的兩條水龍,邙山背靠水龍,就是水龍伴著真龍一同入海,是極佳的風水寶地。
邙山為秦嶺余脈,秦嶺為昆侖余脈,昆侖自古被認為是中國龍脈的發源地,因此邙山也認為是在龍脈上。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秦嶺像一條巨龍般橫臥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在秦嶺的最東部,像一個巨龍傲然昂首。北邙山位于中國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線上。這個地方有一個巨大的落差,它的北側是黃河,南邊是洛河,西邊則是澗河。這三條河像一個護城河,把北邙山圍了起來。

北邙山東西綿亙190余公里,海拔300米左右。據《河南府志》記載:“自北邙山之首白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詞條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余里。”
晉代郭璞被認為是風水學的開山祖師,在他的名著《葬書》中關于風水這樣寫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此論斷被認為是中國關于風水的基調,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有了風水一詞。
人剛去世后,靈魂這時產生的生氣會遇到風會隨風而散,遇到水會被停聚。有了山崗可阻風吹散,有了河流可聚攏而積。
古代以山為陽,以水為陰,山意味厚重,水意味靈動。邙山位于崤山山脈的支脈,黃河南岸、洛河、伊河匯入黃河的交界地帶。既依山傍水,符合前有照后有靠的條件,又枕山蹬河,可謂絕佳的風水寶地。
況且,北邙山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
三.土層深厚,土質緊密結實優良,非常適宜墓葬。
中國傳統講究厚葬。厚葬的意思一方面指的是陪葬品的豐厚,另一方面也是指墳墓要深埋,封土一定要弄成高高隆起的墳堆。因此對于土質的要求就非常高。只有緊實的土壤才適合厚葬。
自古以來中原興盛土葬,而好的土葬的地點必須符合幾個條件——土厚、水低、干燥、緩平。土厚可保障挖穴順利,水低可防止墓穴潮濕,干燥可杜絕蟲蟻叢生,緩平可保障棺木穩當。

北邙山作為秦嶺余脈,地處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度帶,黃河在上游黃土高原地帶水土流失嚴重,到了黃河中下游轉彎處,也就是洛陽北部孟津縣邙山這一帶形成了巨大的沉淀層,黃土區的風塵沉積以及平原區的流水沉積共同形成了北邙山。

邙山土質由黃土構成,土層深厚、粘結性佳、質地堅固、密度緊實,獨特的地質結構造就了北邙山滲水少、土壤干燥且不松散的特性。
邙山土質緊密結實何種程度呢?即使向下深挖15米左右土地都比較干燥堅硬,非常適合用來搭建地下陵墓。既通風又不會因為下雨而引起地面潮濕,這些特點正好滿足了土葬厚葬的幾個條件。
綜上所述,優越的地理位置、風水俱佳以及土質緊密結實優良,三者相得益彰,造就了中國第一風水寶地。北邙山被視為鳳巢龍穴,絕非浪得虛名。總而言之,邙山的土壤非常適宜安葬,風水俱佳,所以這樣子的寶地受到了帝王將相和世人的青睞和爭相追捧,都以葬在邙山為榮。
作者:紅塵夢醉千年
2023年3月12日書
原創不易,謝絕抄襲,如需轉載,請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