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家庭出現這四個跡象,老天要送橫財了!你家中了幾個
126 2025-08-16
爻是組成易經卦體的基本符號,分為陽爻和陰爻。
一長橫“—”代表陽爻。兩短橫“--”代表陰爻。
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兩卦相重則得六十四卦。
爻含有交錯和變化之意,六爻熟透,八卦精通。
今天,我們就講講爻位間的關系,都是入門干貨知識,建議收藏!
一、首先看爻當位不當位
首先,我們要知道,易經中,奇數代表陽爻,偶數代表陰爻。
一、三、五是陽數,所以每個卦自下而上,一、三、五這三個位是陽位。
一、三、五位上如果出現陽爻的話,就叫當位的爻,所以初九,九三,九五就叫當位的爻。
如果一、三、五的位上出現陰爻,初六,六三,六五,那就是不當位的爻。
二、四、六這三位是陰位,如果這三個位上是陰爻的話,那就當位。所以六二,六四,上六是當位的爻。
如果二、四、六的位上出現陽爻,九二、九四、上九,那就是不當位的爻。
當位就象征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合理性;
不當位就象征著偏離或者背離事物的發展規律。
當位不是意味必然吉,不當位也不是意味著必然兇;
因為當位可能轉化為不當位,不當位也可能轉化為當位。
除了看爻當位不當位,中正也很重要。
當爻居于二爻位、五爻位時,因這二個爻位分別是上下卦的中位,所以稱“得中”。
陽爻居中位,叫剛中;陰爻居中位叫柔中。
“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
“中”德優于“正”德。《彖》、《象》認為,一般情況下,雖不當位,如居中位,亦吉。
如陰爻居于二位,陽爻居于五位,二、五為中位,又分別為陰位和陽位,六二、九五則是既“中”且“正”,在《易》爻中尤為美善,稱為“中正”。
二、看完當位不當位,還要看它相應不相應
《易經》中的每一個卦,下卦的初爻跟上卦的初爻(也就是第四爻)有密切關系,二、五有密切關系,三、上有密切關系,叫“應”。
應是跟遠方的感應。
如果下卦的初爻跟上卦的初爻,這兩個爻是一陰一陽的話,那就叫相應。
下卦的第二爻跟上卦的第二爻,不管哪個是陰哪個是陽,只要一陰一陽,它都是有感應。
下卦的第三爻跟上卦的第三爻也是同樣的狀況。
相應的話,一般表示關系良好,因為異性相吸。
如果下卦的初爻跟上卦的初爻,下卦的第二爻跟上卦的第二爻,下卦的第三爻跟上卦的第三爻,同為陰爻,或者同為陽爻,同性相斥,那就是不相應。
比如乾卦,每一爻都是陽,都是剛的,初爻跟四爻,二爻跟五爻,三爻跟上爻都是硬碰硬,不相應。
那么,《易經》六十四卦里面,有沒有既當位又相應的卦?
完全當位又相應的卦,就是第六十三卦,叫做既濟。
既濟一三五都是陽的,當位;二四六都是陰的,當位。
然后一跟四,二跟五,三跟六,都是一陰一陽相應的,那當然叫既濟了。
其他的卦有很多情況,不完全是這樣子。
講到既濟,我們馬上想到跟它相錯的那一卦,叫做未濟。
未濟是完全不當位的,可是雖然不當位,它也相應。
所以不是說當位的爻就一定相應,相應的爻就一定當位。
那,完全不相應的卦有沒有?也有,比如兌卦。
照理說兌卦應該是很開心的,很喜悅的。
可是它的六個爻一跟四都是陽的,二跟五都是陽的,三跟六都是陰的,沒有一個是相應的。
可是它又讓你很喜悅。
講到這里,我們應該再強調一遍,就是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天底下凡是有通例的,就一定有特例,有合乎規矩的,就一定有例外。這樣你就掌握到《易經》的精神了。
三、最后看相鄰兩爻之間的關系
然而,爻與爻之間不僅僅只是相應與否。相鄰的兩個爻之間,也存在著四種關系。
第一種,相鄰的兩爻是相同的,叫比。
也就是說你是陽的,我也是陽的,你是陰的,我也是陰的。
這種上下兩個爻,性質相同的,這就是比。
比的意思就是說它們有連帶作用,然后就有增強的力量,有擴大的一種能量。
第二種,如果上爻是陰的,下爻是陽的,這個叫做凌乘,就有一點欺負的味道。
我是女的,你是男的,我就不服你,我一定要爬到你上頭來。
陰凌乘陽,多半比較不好,這在很多卦的爻辭里面可以找到證據。
第三種,如果陽在上面,陰在下面,那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一是站在陽的立場上,叫做陽據陰。陽據陰就表示陽的力量,是超過這個陰的。
“據”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抱定說我吃定你了,那就不好了;如果說我很感謝你,幸虧有你幫忙,那效果比較好。
二是站在陰的立場上,陰在下,陽在上,而陰會主動去承這個陽,叫做陰承陽。
就是說我承載你,我幫助你,我配合你,我支援你。
所以這里面除了行為表現出來,還有它動機是什么,都要看得很清楚。
在《易經》中,我們可以根據各個爻所代表的不同現象,得到相應的啟發或警示。
并且通過研究爻與爻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生環境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走向有利的局面。
當然,僅僅依靠爻際關系來理解卦還是遠遠不夠的。
想全面解讀一個卦,還需要根據卦的卦象、卦辭、彖辭、爻辭,象辭等等,來做全盤考量。
總之,讀《易經》,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悟道也不一樣,你要怎么去反應也不一樣。
《易經》只有一點,那就叫道。
道永遠在那里,道不遠人,你隨時可以去找它,但是它不會主動幫助你,所以你要自己幫助自己。
《易經》多次告訴我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你要自求多福,你要自助,人家才會助你,你要自助,老天才會助你,一切都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