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家龍宮,李氏根脈的凝匯之地!
八月的夏天,時光爛漫
時間的流逝悄無聲息
還尚未和七月的煙水揮手作別
八月的蟬鳴已競入茶壚
此時,夏天的味道
越發的濃郁,也更加熱情
在八月的燥熱中
或可來到隴西李家龍宮
尋得一方有關李氏根脈的歸棲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位于隴西縣城區北關廟兒巷。始建于唐初,是隴西李氏的宗祠,因唐太宗曾御筆題額“李家龍宮”而得名。這里是天下李氏尋根祭祖的圣地,也是國家AAAA級的旅游景點,“隴西堂”是隴西李氏的堂號,也是隴西李氏的標志。
八月的李家龍宮,整個院內建筑古樸靜謐,樹綠水碧,遠離喧鬧,紅墻灰瓦的建筑里,感受李氏遺存千年的風華,在這樣的清凈氛圍里,聽一場有關李氏淵源的歷史講解,便會懂得不虛此行。
天下李氏出隴西
俗話說“天下李氏出隴西”。作為李氏一族的發源地,在唐朝初年,隴西被唐天子當作是光宗耀祖的風水寶地,指派官員召集能工巧匠大興土木,耗時數年時間修建了當時供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李氏宗祠。而這一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御筆親書,而有一個蜚聲中外的名字“李家龍宮”。
唐太宗修《氏族志》時,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詔令天下李氏以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建立宗祠。唐末,李家龍宮遭毀。宋代再次進行修復,后因戰火遭毀。元代又修復,今保存元代建筑一座。
明萬歷五年(1577 年),隴西知縣李汝相籌資重建,恢復了北極宮(祖師殿)、北天第一、第二、第三門等部分建筑,殿內供奉李氏名人、仙人等(包括李白、托塔天王李靖、呂仙祖純陽真人李瓊、濟公菩薩李修緣、李仙翁鐵拐真人等)。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并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
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史記》記載,隴西成紀李氏,漢武帝末年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滅頂之災,狄道李氏也受到了這次事件的牽連,都已經“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西晉至北周時,隴西李氏再次興起,累世為官,成為功著關隴的隴西豪族。
龍宮風采
歲月裹挾著歷史一直向前,從未停歇,在這一場千年的積淀中,李家龍宮所蘊藏的人文記憶愈發深厚。而今留存在隴西縣城的李家龍宮,鬧中取靜,亦成為隴西的歷史標志,是隴西人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古跡。
現存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稱其為宮者,不但規模大,而且規格也高于廟,為上、中、下三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環境肅穆,頗為壯觀。主要古建筑有南過庭、北過庭、隴西堂、主殿、祖師殿、九龍殿、李靖殿、南天門、戌邊樓、聚賢樓、郡公樓 11 座。
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筑物上大大小小1899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
龍宮主祭堂上懸掛“隴西堂”巨匾,堂內供李氏先祖塑像、唐高祖李淵畫像牌位,側墻上還掛《大唐疆域圖》,自古李姓族人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主祭堂兩側殿,屋脊上群龍俯仰,神態各異,在翠竹古柏、清溪幽徑的映襯下,更顯肅穆壯觀。
遺址內還保存部分北宋時期的磚雕脊獸構件。龍宮現存脊獸均為北宋時期的磚雕,其形態生動,筆法簡練,線條流暢,雕工精細,保存完整,為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極具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
劉小順 攝
其中,館藏巨型根雕形狀如同一條活靈活現的龍正在空中飛行,似在騰云駕霧一般,天然而成,惟妙惟肖。這條“龍”的兩只前爪還緊緊抱著一塊石頭,據說這種現象叫做“樹抱石”,非常罕見。
八月,步入龍家龍宮,時光顯得愈加緩慢,紅墻青磚的建筑,懸于屋梁的千條雕龍,無一不在訴說著李氏的過往,穿行在其中,仿佛能夠追憶起那些燦然奪目的李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