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院子:兼顧實用、美學與風水的完美平衡
141 2025-08-13
《錦州日報》正在連載我們的《錦州方言》一書,為了方便愛好者閱讀,將原稿在《今日頭條》平臺同步發布,懇請讀者提出批評意見。
《錦州日報》截圖
扒〔bā〕、扒短〔bā duǎn〕
說別人毛病,揭瘡疤;攀比他人。例句:
我說親家〔qìngjie〕,今天這事你干的太不夠意思了!你當面一句也沒露我的不字;可背后當你閨女的面卻把我扒的不是人!原來你讓孩子們退婚,完全是沖著我呀!(李惠文《鴛鴦河》)
吳玉權說:“我爹那人,生來性子就古怪,他辦出的事,神仙也難摸透。今兒個讓我來請王歡大哥,說是請他吃飯,你們猜猜是啥意思?”
王歡想了想:“老頭子準是要扒我一頓短。”(李惠文《啼笑皆非》)
扒鋤〔bā chúr〕
手鋤兒,一種常用小農具。
扒灰〔bā huī〕
公公與兒媳通奸。例句:
每日偷雞摸狗,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
扒瞎〔bā xiā〕
說瞎話,撒謊。
吧吧〔bā bar〕
擬聲詞,形容人愛說。貶義。
把鋦子〔bā jūzhi〕
鋦子,舊時修補器皿的材料,也稱疤瘌鋦子。有人戲稱縫合傷口為“打疤瘌鋦子”。
笆〔bā〕
用蘆葦、秫秸編制的房箔〔fángbáo,房頂的里層〕。
扒頂〔bá dǐng〕
頭頂脫發,普通話常說“謝頂”。
八輩子〔bá bèizhi〕
也稱“十年八輩兒”,形容時間很長。例:“你是八輩子沒看過媳婦吧?結了婚就把爹媽忘了!”
八帶魚〔báda yú/bádai yú〕
章魚。現在一般稱八爪魚。
拔撞〔bá chuàng〕
錦州方音讀“撞”為chuàng。比如:撞了、撞傷了、撞摔了〔chuàng zhuāilia〕、瞎撞兒等。“撞”,在這里是名詞,如打鐵管井用的“大撞”,還有撞針等。
在日常生活中,“拔撞”一詞意為替別人出頭,打抱不平,其意義與“撐口袋”〔zhēng kǒudai差不多。
拔苗〔bá miáor〕
為青苗定株,也稱間苗兒。
拔涼(湃凉)〔báliáng〕
人體在接觸涼的液體或固體時冰冷不適的感覺,也稱“拔疼”〔bá teng〕。在錦州話中,“拔”作動詞時,有時意為把東西放到冷的液體中使其變涼。例如:“把啤酒放到涼水里拔拔。”有時,把從井里剛抽出的水戲稱為“井拔涼”。一般疊用為“拔涼拔涼的”。拔,本字為“湃”。例句:
我倒舀一盆水來,你洗洗臉,通通頭,才剛鴛鴦送了好些果子來,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們打發你吃。(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4年6月第一版。注音:湃bá)
把〔bǎ〕
用手扶著、端著,使其穩定。如,兩手托起幼兒,分開并穩定其兩腿,輔助其大小便稱“把”。如“把屎”“把尿”。
把把、把把橛子〔bǎba juézhi〕
把把,屎;把把橛子,成條狀的屎。拉屎,有戲稱“釘橛子”〔dìng juézhi〕。
把把,不能寫為“粑粑”,因為“粑粑”是一種食物。例句:
小打(做零活兒的下人——編者注)小王抹搭抹搭眼睛,實在地說:“今天午間,我給三爺開飯,從小伙房端上了飯菜,回頭又到小醬缸去打大醬,我一翻耙子,一條黃色巴巴橛子盛到醬碗里。我心里直嘀咕……”(馬加《北國風云錄》)
把把螂子〔bǎba lāngzhi〕
蜣螂,普通話稱屎殼郎子。
把把樓兒〔bǎba lóur〕
廁所。童謠:“中國飛機加加油兒,美國飛機掉把把樓兒。”
把不過來碼〔bǎbúguòláimá〕
也說“把不過碼來”“把不過碼”。手上的活兒多,或者當前的事情多,不能全面顧及。
把干〔bǎgān〕
食物或藥物的收斂作用。如:“吃雞蛋黃把干”“紫藥水兒把干。”
把家虎兒〔bǎjiā hǔr〕
原義為看門的老虎。形容人愛護集體或家庭財產,會過日子。一般時為褒義詞;有時也作為貶義詞使用,形容人吝嗇。例句:
老根亭入社以后,在社里是個把家虎,也是根頂梁柱,大事小事全少不了他,一天從早到晚,腳打后腦勺地忙。(李惠文《老包了》)
把筲〔bàshāo〕
小水桶。
把哨〔bǎ shàor〕
放哨。也指位置靠邊兒、靠后的人。比如,睡在一鋪炕最尾端稱“把哨”。
把眼兒〔bǎ yǎnr〕
放哨。一般指在邊上看著,避免當事人照顧不到。比如,在賭博時,一人下場,其他同伙把眼兒。
把铚〔bǎzhi〕、把铚刀〔bǎzhi dāo〕
收割高粱、谷子等作物穗頭用的農具,也稱掐刀子。
壩勁〔bàjìn〕
也稱別勁〔bièjìn〕,力量受阻,力道不一致。
跋〔bà〕、跋蹅〔bàzha〕
亂踩。
罷園〔bà yuán〕
對瓜園、果園、菜園進行最后一次采摘。對藤蔓類作物而言,也稱拉秧。
伯〔bāi/bái〕
方音。如:大伯子〔dǎbāizhi〕、叔伯〔shūbái〕、梁山伯〔liángshānbái〕。
掰扯〔bāiche〕
分析,辯論。
掰蓋子〔bāi gàizhi〕
把螃蟹的蓋子掰開了。比喻沒辦法了,完蛋了。“掰蓋子”“彈蹄子”為同義詞。
掰了〔bāilia〕、掰交兒〔bāijiāor〕、掰生〔bāishēng〕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出現隔閡或關系破裂。
白扯〔báiche〕
不好意思。
白扯〔báichě〕
沒有用,白費力氣。
白大尺、白大幅兒〔bái dàhǔr〕、白撕布、白花旗
最常見的白色平紋棉布,幅面較寬,用途廣泛。也稱“大五幅兒”。原本是洋布,“花旗”指美國。
白睖〔báileng〕
示人以白眼,有輕蔑或反感的意思。
白給〔báigěi〕
競爭的一方的力量明顯不如另一方,會被另一方輕易擊敗。例句:
“旅長來電話啦,他說張副司令接到南京蔣總司令的電話,叫我們堅決不抵抗,由政府向日本交涉。”沈風接嘴說:“和日本人交涉,等于白給。”(馬加《北國風云錄》)
白家〔báijie〕
白天,與“黑家”〔hēijie〕相對。俗語:“好黑家不如賴白家。”
白帽子〔bái màozhi〕
外行。
白撓毛〔báináomáo〕
白費力氣,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例句見詞條“反嘴”。
白事情〔báishìqing〕
喪事。對應“紅事情”(婚事)。
白眼〔báiyǎn〕、白眼魚
鯔魚的一種,也稱白眼梭魚。錦州有“春梭、夏鱸〔lǔ〕、白眼割谷”“立秋吃白眼”之說,指的是食用這些魚的最佳季節。
白尾巴尖兒〔bái yǐba jiānr〕
說狐貍老了,比喻人老奸巨猾。
白瞎〔báixiā〕
白白浪費。
擺弄〔bǎileng〕
方音。
拜道〔bàidào〕
形容走路踉踉蹌蹌的樣子。例:“他喝多了,出門兒都拜道了。”
敗霍〔bàihuo〕
揮霍,浪費。
扳脖頸兒〔bān bógěngr〕、扳肩膀頭兒〔bān jiānbangtóur〕
比喻用強硬手段使別人改變意志,順從自己。
扳不倒兒〔bānbudǎor〕
一種兒童玩具,即不倒翁。俗語:“扳不倒兒過城門,頂數不頂人。”說人“像扳不倒兒似的”,諷刺人不機靈。
扳罾〔bānzhēng〕
一種古老的捕魚方法。罾,俗稱扳罾網。
扳〔bǎn〕、扳不住〔bǎnbúzhù〕
扳,控制和改正不良習慣;扳不住,控制不住。
扳腳〔bǎnjiǎo〕
鞋子太硬,穿著不舒服。
扳人〔bǎnyín〕
受拘束。
板兒板兒的〔bǎrbǎrdi〕
意為穿的整整齊齊,打扮的干干凈凈。貶義。
板生〔bǎnsheng〕、板正〔bǎnzheng〕
整潔。
半彪子〔bàn biāozhi〕
智力不十分健全的人。
半篸子〔bàn chànzhi〕
比喻未完成的事情,如工程、作業等。
半瘋兒〔bàn fēngr〕
神志不正常的人,一般形容言談舉止比較隨意,不夠莊重的人。有串話兒說:“人貧雙月少,衣破半瘋兒多”,這是一個字謎,謎底“朋”與“虱”也。例句:
誰肯把自己的女兒送給一個啞巴呢?又是這樣一個既無多大田產也無家財只有一個半瘋老公公的家族。(蕭軍《第三代》)
半拉子〔bànlāzhi〕
體力或技術不行,干活兒不頂一個的人。
半巷兒〔bànhàr〕、半截巷兒〔bànjiéhàr〕
方音,“巷〔hàng〕”字兒化后的音變。半路上,事情做到一半兒。
半拉〔bàriǎ〕
半個。例句:
劉景雨被逼舍出三千塊,實在窩火,等于把他的心剜出半拉。(李惠文《莫測姻緣》)
半拉架〔bàrlǎjiàr〕
一是說對于某種技術、工藝掌握的差不多了;二是指某項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沒有貶義。例句:
孫占江鐵了心,一拍大腿說:“沈風,我豁出這條命,跟你到外頭闖蕩,你火里來,我火里去,憑著槍桿子打江山,踢開頭三腳,就有了半拉架。”(馬加《北國風云錄》)
半瓶子醋〔bàn pīngzhi chù〕
諷刺人沒有多大本事,沒有多少學問,但又愛顯示自己,對事情一知半解卻假裝明白。俗話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
半死不拉活〔bànshǐ būlāhuór〕
半死不活。
半腰兒〔bàn yāor〕
也做“半當腰兒”,中間。例句:
今天因為有事,心事沉重,手腳也覺得木脹脹的,爬到半當腰,看見有根碗口粗的大樹杈伸到陣子墻頂上,再爬幾步,就能夠著陣子墻了。(馬加《北國風云錄》)
半語子〔bànyǔzhi〕
說話有障礙,口齒不清的人。
辦事情〔bàn shìqing〕
家里有重大事情時舉辦宴會,一般指婚宴。
拌餡〔bànshuàn〕
說話拌餡,說人口齒不清。
拌嘴〔bànzhuǐ〕
爭吵、口角。例句:
只見焙茗、鋤藥兩個小廝下象棋,為奪“車”拌嘴,還有引泉、掃花、挑云、伴鶴四五個,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兒玩。(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
柈子〔bànzhi〕
大塊兒的劈柴。稱大塊的凍肉為“肉柈子”。
幫虎吃食、幫狗吃屎
諷刺人趨炎附勢,以求從中得到一些好處。
棒米〔bāng měr〕
玉米。在錦州話中,亦有人稱苞米、棒子〔bàngzhi〕。此處,“米兒〔měr〕的發音與“謎兒”〔mèr〕的發音同理。
棒米話〔bāngměr huà〕
棒米話、土豆子話等等,表面上是說說話土氣,實則是蠢話的意思。
棒米戧子〔bāngměr qiàngzhi〕
玉米的穗軸,亦稱“棒米瓤子” 〔bāngměr yángzhi〕。
梆硬〔bángyìng〕
梆梆硬,很硬。
膀〔bǎng〕
身體健壯。
綁盯〔bǎngdīng〕
綁盯地、綁盯嘛,意為“總是”“一個勁地”。
棒子〔bàngzhi〕
大的玻璃瓶子。
包〔bāo〕
包賠,賠償。
包鍋〔bāoguō〕
飯菜糊在鍋底上。
包攏〔bāoleng〕
包裹。包攏皮兒,用作包裹的布。
包了〔bāoliǎor〕、包園〔bāoyuár〕
把東西全部買下、全部收下、全部處理掉,把事情全部做完。園,指菜園、瓜園、果園。
包渣〔bāozhā〕
連渣兒都沒有剩下。不能兒化。例句:
報告司令,日本守備隊繞過二龍灣,沖進黃花崗子的南大門,包圍了大德堂的陣子墻。這回“老北風”算包渣了。(馬加《北國風云錄》)
包黵〔bāo zhǎr〕
器物上小的缺陷。包,凸起;黵,玷污。
報屈〔bāoqū〕
訴說委屈。可以說自己,也可以“替別人報屈”。例句:
出來即忙著找賈政,先說了些替他抱屈的話,后又道喜。(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〇四回)
薄落〔báola〕
形容很少、很輕、很差、很便宜。
薄落煙兒〔báola yār〕
薄拉煙兒,便宜煙。例句:
后來,我上老右家買了幾斤薄拉煙,天長日久地熏陶我也加入了煙民隊伍。后來到了工廠,隨著工資的增長不斷地更換品牌,但始終處在未脫貧的水平。(郭儒賢《辦公室里的吸煙族》)
薄落片著〔báolār piànzhi〕
原意是把東西切得很薄,比喻東西用得少一些。比如,東西少分一些,送禮少送一點兒。
雹子〔báozhi〕
冰雹。例句:
今年收成實在不好。從三月下雨起,接接連連直到八月,竟沒有一連晴過五日。九月里一場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連人帶房并牲口糧食,打傷了上千上萬的,所以才這樣。(馬加《北國風云錄》)
苞子〔báozhi〕
蔥的花蕾,也稱蔥苞子。方音。
保不齊〔bǎobuqí〕
保不住,不能保證,不能確定。例句:
一個人要是吃多了,咬牙,放屁,說夢話,這三樁事保不齊沒有,還帶著自己真會連影兒不知道。(文康《兒女英雄傳》)
保管〔bǎoguǎn〕
保證,肯定。與“管保”同義。例句:
那時候春夏秋腦袋上都可以雜草叢生。可是,到了臘月二十三卻是一道難關,鄉間俚語:“臘月二十三不剃頭——妨舅舅”。我舅,哥一個,上有三個姐,下有三個妹,外甥們可以組成一個加強班,都住五里三屯,所以進臘月門舅舅就四面出擊。我是最護頭(頭發——編者注)的一個,盡管母親用大眼餑餑或者糖疙兒來哄,依然不奏效。等到舅舅來的時候,卻是保管沒商量,大眼珠子一瞪,咧開大嘴吼道:“咋的?你想叫我死?沒門!”(郭儒賢《臘月廿三剃頭苦》)
保靠〔bǎokào〕
保險,穩妥可靠。
保掯〔bǎokèn〕
有把握。
抱幫〔bàobāng〕
合伙。猶如幾個人抱在一起,也說“抱塊堆兒”“捆塊堆兒”“綁塊堆兒”。
抱蒙〔bào mēngr〕
做事之前沒計劃,沒把握。
抱窩〔bàowō〕
禽鳥孵雛。“袌”為“抱”的本字,“抱”為現通用字。例句:
四嫂子旁敲側擊地說:“按雞攤有多麻煩,他家雞抱窩啦,他家雞蛋包(禽鳥的卵巢——編者注)壞啦,搗嘴嘛舌的。不如按人攤省事。”(李惠文《金雞嶺下》)
報頭子〔bào tóuzhi〕
公認的第一。
曝皮〔bàopí〕
由于日曬、患病等原因造成脫皮。例句:
金滿貫把全部精力投放在十畝瓜田中了,松土拔草,掐尖打蔓,整天在壟溝里爬滾。天熱,他戴頂爛了邊的草帽子,肩膀子曬曝了皮,膝蓋跪出了繭子(膙子——編者注)。給集體蒔弄瓜那些年,他從沒這么干過。(李惠文《莫測姻緣》)
暴死〔bàoshǐ〕
突然地,非正常死亡。例句:
曹政看了看金老歪那樣子,好像真不知道似的,就給他明挑了:“老羊倌暴死在野地里,我們看了寒心,這活兒干不下去啦!”(石文駒《戰地紅纓》。石文駒,化名,為錦州作家曲雨石、佟以文、劉云駒)
背巾子〔bēijīnzhi〕、背心子〔bēixīnzhi〕
背心。例句:
再找一找,只怕還有青的。若有時都拿出來,送這劉親家兩匹,做一個帳子我掛,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背心子給丫頭們穿,白收著霉壞了。(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回)
青的,指黑色的。俗語:“頭戴大帽兒一身青,不是衙役就是兵。”
卑服〔bēihu〕
佩服之原意。甘拜下風。
蔽不住〔bèibuzhù〕
有可能,義同“擋不住”。
僻靜〔bèijing〕
方音。
避人〔bèiyér〕、避雨〔bèiyuěr〕等
避〔bèi〕為方音。
閉河〔bèihé〕
因河流改道,上游堵塞而廢棄的河道。閉〔bèi〕為方音。
背圪落兒〔bèi gālár〕、背圪落子〔bèi gālázhi〕
偏僻的角落。
被擋頭〔bèi dàngtou〕
縫在被頭的布,防止被頭臟,便于拆洗。
被服〔bèihu〕
棉被褥。
賠補〔bèibu〕
補償。例句:
飛凌笑著說:“不敢赴席來好,省著落個收禮的名。當初我們的意見就不操辦,你們老一輩的偏要擰著勁。我公爹白搭好幾百塊,你老頭子能掙,就給賠補點嘛!”(李惠文《莫測姻緣》)
鐾刀〔bèidāo〕
原義為磨刀,一般指在磚瓦石塊或缸沿、皮革、布帶上簡單地磨刀。
鐾爪〔bèizhǎo〕
小貓等動物對爪尖進行磨礪。
奔頭〔bēntou〕
辦事跑腿的人。
本當〔béndang〕
舉止穩重,行為端莊。一般用于對小孩兒或年輕人的稱贊。
本歷年〔běnlinián〕
本命年。
本主〔běnzhǔr〕
真正的主人。例句:
這不是人家本主兒都開了恩了?你老抬抬腿兒,我們小哥兒們就過去了。(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笨笨嗑嗑〔bènbèn kēkē〕
形容手腳笨拙、語言遲鈍的樣子。
笨活〔běnhuór〕
粗活。例句:
有(立人+奢)笨活,只管交給我,管作得動;不的時候兒,這大米飯,老天可不是叫人白吃的。(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笨雞〔bènjī〕、笨豬〔bè zhū〕等
動物笨雞、笨豬等,意為本地原生態條件下生長的豬雞等。笨谷子等,指沒有黏性的谷子等。笨高粱,即指沒有黏性的高粱,也指老品種高粱。
崩毛兒〔bēng máor〕、崩纓子〔bēng yīngzhi〕
原義是“放屁崩毛兒”,意為說屁話兒,說一些與性有關的下流話。“毛兒”“纓子”,指陰毛。
蹦蹦兒〔bèngbèngr〕、蹦蹦兒戲
地方戲二人轉。也稱地蹦子,蔑稱“狗蹦子”,解放以后確定標準稱呼為二人轉。
镚子〔bèngzhěr〕
少量的硬幣,表示錢少。在實際應用中,只能說“沒有幾個镚子兒了”“一個镚子兒也沒有了”,而不說“就剩幾個镚子兒了”。
唄吧的〔bērbādi〕
象聲詞,原義是吹喇叭(嗩吶)的聲音。比喻人說話聲音大、底氣足,或指人吹吹呼呼,或指人習慣于發號施令。貶義詞。
奔兒顱〔bér lou〕
額頭;召喚狗的口令,也代指狗。
斃古〔 bírgu /bérgu〕
死了。貶義詞。
閉火〔bìhuǒr〕
電器開關。大電路的開關稱“電閘”。
蔽了〔bìlia〕
比別人好,超過了別人,遮蔽了別人。蔽,源于《論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必是〔bì shi〕
應該是,可能是。
邊邊落落〔biānbian lālā〕
枝稍末節,零零碎碎。
邊兒落〔biārlǎ〕
一邊兒,旁邊兒。“邊兒落去”,一邊去。
邊外〔biānwài〕
指明長城以外的地域,也泛指柳條邊以外地域。邊外話,指邊外口音或詞匯。
編排〔biānpai〕
夸大、羅列或編造,并當面或背后口頭數落別人的毛病。例句:
你看,他又把丈夫編排一頓。丈夫又那樣受他編排。低著鬢角很齊的腦袋,一點反感都沒有。丈夫有時也這樣編排媳婦,媳婦也是服服帖帖聽著。這對晚輩夫妻,在寡婦老太太眼里,就跟女兒河里的鴛鴦一樣。(李惠文《亂世夫妻》)
編秩〔biānzhi〕
整齊好看。例句:
山坡上有一塊小園田是三叔家的風水寶地,一垛秫秸碼得四面見線。我說:“三叔,你干啥活都編制。”三叔的眼睛彎成了月牙兒:“這是挑出的,等掛鋤,我也偷蔫編點啥,趕趟集……”(郭儒賢《罵雞》)
貶斥〔biánchi〕、貶扯〔biánche〕
貶低、詆毀。例句:
“他參軍好幾年了,你怎么知道他貶斥我?”
“前些時候給你來了封信,我怕你吃不住烙鐵(受不了,經不起考驗——編者注),沒給你看!”(李惠文《找不著對象的姑娘》)
扁踹〔biǎn chuài〕
狠踢。錦州方言中,有把人“打扁了”“踢扁了”“踹扁了”之說,大意是把人打得不能動了,一般也形容打得很嚴重。
扁擔鉤〔biǎndan gōu〕
中華蚱蜢,一種昆蟲。
扁拉〔biǎnla〕
因沒有牙齒或牙痛,不能用牙齒咀嚼食物,而用病牙或牙齦將食物簡單壓扁。
彪〔biāo〕、彪子〔biāozhi〕
彪,本來的意思是小虎。形容人時,和虎的意思差不多。不夠精明,智力不夠健全,稱為彪子、半彪。形容詞有“彪乎乎”等。
瞟著〔biāozhi〕
盯著、觀察。方音。
標直〔biāozhī〕
也說“標桿兒〔gǎr〕溜直”,形容人或樹木、莊稼等形態筆直。也可以用于形容木材等。例句:
一次,井泉龍的頭側著,標直地坐在一條板凳上——他看起來總是那樣比他同坐者高出一頭——響朗著聲音,使大屋子的每個人全注視著他。(蕭軍《第三代》)
摽勁〔biàojìn〕
摽勁,有兩種意思。一是兩個人或兩個方面較勁;二是指兩股力量的作用方向不一致。例句:
你們跟河西人鬧別扭,還想讓孩子們也跟你們一樣摽勁,那樣做于理不通!(李惠文《鴛鴦河》)
“媽的!你這條野狗,太沒良心啦!”他決定以后讓妹子拒絕韓鳳岐。寧可用妹子換取的復職成就前功盡棄,也要跟韓鳳岐摽摽這股勁。(李惠文《亂世夫妻》)
憋車〔biēchē〕
塞車。
憋屈〔biēqu〕、憋囚〔biēqiu〕
感到委屈,心情不爽快。也疊用為憋憋屈屈、憋憋囚囚。例句:
這孩子回家也憋屈,到外邊去散散心吧!(馬加《北國風云錄》)
鱉犢子〔biě dúzhi〕
罵人話,同于王八犢子。鱉,也稱王八。
斃〔biě〕
方音,槍斃。打麻將“亮喜兒”有曰“槍斃〔biě〕東條”:一張七餅(形似手槍),一張東風,任意一張條子。東條,為日本戰犯東條英機。
癟茄子〔biě qiézhi〕
像蔫巴茄子一樣癟了。例句:
俗話說,賊人膽虛。王成林這樣一鬧騰,張玉昌的那股囂張氣焰,立刻就癟茄子了。(李惠文《炕洞子里的愛情》)
別腳〔bièjiǎo〕
不順路。
別勁〔bièjìn〕
兩個人的意見不一致。也指工作時由于空間的限制不易用力,或者兩種事物互相掣肘。
別攏(bièleng)
看起來不順眼,用起來不順手,聽起來不順耳。
賓服〔bīnhu〕
服氣。例句:
你覺得能打自己的老婆就英雄了嗎?那是炕頭上的英雄……沒人賓賓又服服……(蕭軍《第三代》)
賓住〔bīnzhǔ〕
也說“相住”。地位高的人不做,其他人不好意思做;兩個人互相謙讓,結果都沒有做;兩個人都以為對方會去做,而誰也沒有做。比如:足球到了兩名同隊隊員的腳下,兩個人都沒有接。例句:
碧月道:“我們奶奶不頑,把兩個姨娘和琴姑娘也賓住了。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頭去了,更寂寞了。”(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
冰尜〔bīng gár〕、冰猴〔bīng hóur〕
陀螺。
冰流(霤)子〔bīng liúzhi〕
滴水結成的冰錐子。例句:
外祖父漫然地從胡須上抹去那被積留下來的冰溜……太陽有點偏斜了,但還能照滿了這屋子的全窗,顏色有點焦紅。(蕭軍《第三代》)
金滿貫說著慢騰騰地穿上衣服,不住地打噴嚏,鼻子底下滴著一條閃著亮光的清鼻涕,像雪后房檐上掛的冰溜子。(李惠文《莫測姻緣》)
并骨〔bìn gǔ〕
夫妻死后骨殖〔gǔshi〕埋葬在一起。
餑餑〔bōbo〕
各種面點的統稱,一般指黏餑餑。例句:
春節快到了,家家都新領來了米、面,忙著推碾子,拉磨,蒸餑餑,有的人家早早貼出了春聯,窗花。(石文駒《戰地紅纓》)
撥浪鼓兒〔bōlang gǔr〕
貨郎鼓,也可作小孩兒玩具。例句:
那工夫,孫貨郎子跳著一副貨郎擔子,撂在大德堂陣子墻外邊,搖著撥浪鼓,哐哐山響,招惹了許多小孩。(馬加《北國風云錄》)
樸刀〔bódāo〕
菜刀。
醭面〔bómiàn〕
制作面點時,為防止面點粘連在一起或粘在面板上而灑在面板上的一層干面。
脖頸子〔bógěngzhi〕
脖子。例句:
人稱常二倔子的老安福,他要擰上一個扣兒,九頭老牛也拽不開。他的倔像都集中在后脖頸子上。(李惠文《鴛鴦河》)
二八月一伙,是欺軟怕硬的貨。要是在他們面前軟一點,他們敢到你脖頸上拉屎;要跟他們硬起來,他們就膽虛,反倒摸不清你是怎么回事了。(李惠文《一事當前》)
脖拐〔bó guǎi〕、脖子拐〔bózhi guǎi〕、脖溜子〔bó liūzhi〕、脖摟子〔bó lōuzhi〕
耳光。也叫“耳擂子”“撇子”〔piě zhi〕。例句:
于小拴非常生氣,順手打了王大煙鬼一個脖子拐。王大煙鬼撫著腦袋,感激地對小拴說:“你這一脖子拐,算把我打醒過腔來了!”(馬加《北國風云錄》)
脖領子〔bó lǐngzhi〕
衣領。例句:
陰陽臉上去一把抓住得欣爹的脖領子,使勁搡搭著,吼叫道:“別他媽說些用不著的話!我問你,你家大丫頭呢?(石文駒《戰地紅纓》)”
簸箕〔bò xi〕
方音。
不長下〔bū chángxiár〕、不遠下〔bū yuǎnxiár〕
很短、很近。“不遠下”“不近下”均為很近。亦有“不高下”“不細下”“不粗下”等詞匯。下,常被寫成“遐”。例句:
李韋的家住在沈陽小南關,離我家不遠遐,家里非常清貧……(馬加《北國風云錄》)
不嗔〔būchēn〕
難怪。例句:
田甲絕望了,怎么苦勸也打動不了對方。不嗔說:最毒不過蝎子尾,最狠不過婦人心。要知如此,早就應該把她倆宰了!(李惠文《花好月不圓》)
不曾想〔būchéngxiǎng〕
也為“沒曾想”“哪曾想”,意為沒想到、沒想過。例句:
妻子抬起頭,借著雪光看了看空著兩手回家的丈夫,心里咯噔一下子,眼前又一片昏花了。一家人餓著肚子只等著借糧回來下鍋呢,哪曾想,等來的不是糧,而是一場災禍!(石文駒《戰地紅纓》)
其實,狡猾過度的丁狗子過去不曾想,現在仍然不曾想攮他一刀的就是眼前的常嘎子。(李惠文《鴛鴦河》)
不吃勁〔būchījìn〕
不給力。
不丁點〔bū dīng diǎr〕
形容很小。
不頂楞〔būdīnglèng〕
不中用。
不趕勁〔būgǎnjìn〕
不給力。
不趕趟〔būgǎntàngr〕
來不及。“趕趟”,來得及。
不敢認〔būgǎnyìn〕
不認識,或者曾經認識卻又忘了。敬語。例句:
他說:“佐卿”,這是他二兒子的名字,“這是你三哥,你不認識了嗎?”這小家伙微微的把頭一點說:“我不大敢認呢。”(蕭軍《第三代》)
正在這時候,孫書記由那邊過來了。起初,馬大隊長簡直不敢認了,只見孫書記滿身油污,那臉和那一雙手就像從煤堆里扒出來一樣。(李惠文《影響》)
不管閑事〔būguǎn xiánshi〕
不盡責任,不敢擔當,不頂用,不管事。閑事,不是真的閑事,為約定俗成。例句:
難道那些督撫提鎮,道府參游,都是不管閑事的不成?(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不合板眼〔būhébǎnyan〕
不合拍,不靠譜,不合乎規矩。例句:
莊稼人祖祖輩輩都是靠運氣過日子。從騍驢揣駒到下駒,尤其是還下了個大騾駒,這對養驢的主人來說,都算是運氣。一頭騾駒養大了,能賣兩三千塊哩!可就是這運氣跟政策不合板眼!老劉昌下了決心:不合板眼,也要碰碰運氣!哪兒打鏵,哪兒住犁。(李惠文《運氣》)
不合鹵〔būhélúr〕、不合亂〔būhéluànr〕
不對脾氣,不投緣,不能攪合在一起。“合鹵子”“對鹵子”,意為投緣。“鹵”,為炸醬面的“鹽醬兒”,在此喻為口味兒。
不歡喜〔būhuānqi〕
原義不高興,比喻東西不充裕。
不開面〔būkāimiànr〕
不給人面子。
不靠勺〔būkàosháo〕
飯菜的水分大。比喻辦事不可靠,說話不可信。
不拉郎〔būlāláng〕
郎,指孩子。說人出門不注意看護孩子。比喻做事馬馬虎虎,丟三落四。對東西不愛惜,經常丟失或損壞。
不賴歹〔būlāidai〕
原意為不賴,但使用范圍要小一些。意為不含糊、不簡單、了不起、不一般。在錦州方言中,“賴歹”一詞只用于表示否定的句子中。“我們家二丫頭,穿的、戴的沒有一件賴歹的。”
不老少〔būlǎoshǎo〕
很多。
不慮乎〔būluǐhù〕
沒在意。
不起眼〔būqǐyǎnr〕
不打眼,被看不上眼。
不清楚〔būqīngchu〕
不清楚,男女之間的關系曖昧,疑有不正當關系。例句:
丁香玉問:“他小姨子咋會知道那些事?”
老常禮含含糊糊地說:“他跟他小姨子不清楚嘛!他小姨子二虎巴搭的,好拿她姐夫那些耍光棍〔guānggun〕的事吹牛!”(李惠文《鴛鴦河》)
不深留〔būshēnliú〕
只作禮節性挽留。
不聽說〔būtīngshuō〕
不聽話。例句:
你們這班孩子也忒不聽說!我那等的囑咐你們,說我這幾天有些心事,心里不自在……(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
不托底〔būtuōdǐ〕
不放心,心中沒有把握。例句:
“老北風”自從遭到大德堂暗算,懷恨在心,但是,心里仍不托底,有些顧慮重重。(馬加《北國風云錄》)
不外、不隙外〔būxǐwài〕
不見外。
不消停〔būxiāoting〕
不安穩,不安靜,忙碌。
不恤乎〔būxúhu〕
不十分留意。也說沒許乎。
不仁性〔būyínxing〕
不仁義。例句:
人們反倒說他不仁性,風格太低,一心鉆到錢眼里去了。(李惠文《廢墟》)
不著調〔būzháodiào〕
辦事不靠譜,不用心。
不著消停〔būzháo xiāoting〕
很忙。也指經常有人找麻煩。
不知事〔būzhīshì〕
不懂事,年幼無知。例句:
你年輕不知事。他現是二房奶奶,你爺心坎兒上的人,我還讓他三分,你去硬碰他,豈不是自尋其死?(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不值個兒〔būzhígèr〕
不值得。例句:
“你看看這有多不值個兒!”張玉昌說,“你們兩個是老驢啃癢癢,一替一口,結果都咬傷了!”(李惠文《炕洞子了的愛情》)
不走字〔būzhǒuzher〕
也說“走背字”,指運氣不好。舊時算命“看八字”的行話,走運為“走字”,運氣不好則為“不走字”。
不準秤〔būzhǔncheng〕
不穩重,做事讓人不放心。
不夦〔búchèn〕
其一,不值得。歇后語:“葫蘆頭子過河——不沉〔búchèn,不夦〕。” 其二,沒有錢物。
不大離〔búdàlí〕
差不多。可以兒化,也可以不兒化。
不大啥〔búdàshá〕、沒大啥
不怎么……如:“不大啥愿意”“沒大啥相中”。
不帶〔bú dài〕
一是說規則不允許、不存在。比如,打麻將“不帶混兒”。再如,打籃球“不帶三秒”,即“三秒”不算違例。二是說不可能。比如,“得了狂犬病不帶好的”。
不帶勁〔búdàijìn〕
不好,不給力。
不帶戲〔búdàixì〕
原為戲曲界行話。人不舒服,樣子就不好看,故不舒服稱“不帶戲”。民國版《黑山縣志》寫為“不帶細”。
不倒槽〔búdàocháo〕
原意是騾馬等牲畜在槽間不停地吃草,不斷發出唰唰的聲音。喻意是人不停地講話,或者是說嘴上不服輸。
不的話〔búdihuà〕
口頭語,假如不是這樣。
不定性〔búdìngxìng〕
不穩重、不成熟。
不對付(符)〔búduìhu〕
不和氣、不團結。源于古時之兵符。例句:
“你帶我到常禮老爺爺家去一趟,”常香玉要求說,“我跟常禮老爺爺嘮嘮。”
常志凌為難地說:“可我爹跟常禮老爺爺不對付,也怕是不愛搭理咱。”(李惠文《鴛鴦河》)
不犯屑(希)〔búfànxi〕
不值得,犯不上。
不忿〔búfèn〕
不服氣。例句: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寶釵卻是渾然不覺。(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不夠挨〔búgòunāi〕
不夠用。“找不夠挨”,意為自找沒趣。
不濟〔bújì〕
(質量)不好。
不記出〔bújì chū〕
記性不好。出,指戲劇的名稱。
不介〔búji/jie〕
表示不同意這樣做。“我偏不介”“我就不介”。
不見其〔bújiànqǐ〕
不見得,說不準。
不進鹽醬兒〔bújīn yānjiàngr〕
猶做菜時鹽醬不能進入其中,比喻人不聽規勸、不接受批評和意見,普通話說“油鹽不進”。例句:
隊長開口就問:“吳玉權,我讓你動員你爹的事怎么樣啊?”
“不通!”吳玉權晃著腦袋說:“我看還是得你隊長親自跟他講,我說啥人家根本不進鹽醬。”(李惠文《啼笑皆非》)
不落過〔búlàguòr〕
不失禮節。
不善〔búshàn〕
不善,也稱“真不善”,謂贊人精明強干。常用語。“不善了”“不細了”“不瘦了”,均義為不錯了。
不上算〔búshàngshuàn〕
不合算、不合適。例句:
可風言風語說是親家丁海龍是盜竊倉庫里勾外連的人,這就讓人不托底了。真要是那樣,跟他做親戚也不上算哪!(李惠文《鴛鴦河》)
不上線〔búshàngxiàr〕
也說“不上串”,指人說話背離常理。
不識閑〔búshíxiár〕
閑不住。
不是個〔búshìgēr〕
不是對手。
不是正頭貨〔búshì zhèngtouhuò〕
不是正經東西。例句:
如今我想,乘著這幾個小粉頭兒恰不是正頭貨,得罪他們也有限的,快把這兩件事抓個理扎個筏子,我在旁作證據,你老把威風抖一抖,以后也好爭別的禮。(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回)
不受聽〔búshòutīng〕
說話不好聽,使人反感。
不吐口兒〔bútùkǒur〕
不答應。吐口兒了,就是答應了。
不讓份兒〔búyàng fèr〕
在某一件事情上當仁不讓。
不認贓〔búyìn zhāngr〕
不認錯,不認罪。俗語有“提上褲子就不認臟”。
不自在〔búzhìzhai〕
身體或心理上不舒服。“找不自在”,意為自尋煩惱,自找沒趣。
布條、布緯〔bùwèi〕
織布時用的縱線和橫線。布條,事先固定在織布機上;布緯,放在梭子里。
布衫兒〔bùshǎr〕、布衫子〔bùshǎnzhi〕
上衣,特指單衣或裌衣,不包括棉衣。
作者:
張國巖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州方言》代表性傳承人
吳歌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州方言》代表性傳承人
#錦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