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過年壓力大,記住過年回家“8不要”,才能過好年!
143 2025-08-13
清明節即將到來,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節日,里面有著大講究。
四季變遷中有著大大小小的節令,其中清明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個。
因為這一天是一年之中陽氣旺盛的時候,也是陰氣漸漸衰退的時節。
我們的祖先將這個氣節和民俗完美的融入一起。
將祭祖掃墓等習俗放在這一天,緬懷逝去的親人。
然而在這里卻有著一個流傳已久的諺語“新墳不過社,三年不立碑”。
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這個話的意思,今天就讓我們細細道來,這個諺語的真正含義。
新墳主要指的是那些在三年內去世的人的墳墓。
這些墳墓和逝去已久的老墳有著不同的祭拜方式。
它們必須家人在春社前去祭拜完畢。
在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就是春社日。
明明春社日和清明也隔得不是很遠。
為何這些新墳不能在清明節的時候和老墳一起祭拜,這個習俗是怎樣形成的?
原來古時候的人們將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稱為社日,社日和春分相接近。
身為農耕文明的我們,在古時基本是靠天吃飯。
因此人們很注重這個節日,希望通過祭拜的方式能得到土地公的保佑。
讓莊稼能夠在風調雨順的環境里取得大豐收。
新墳不能在社日后祭拜,一方面是不能和祭拜土地公相撞,觸怒了土地公。
另一方面則是古時傳說,只有在社日前,陰間地府才接受人們的貢品。
一些剛剛去世的人,在地府中人生地不熟,經常會受到其他野鬼的霸凌。
將他們的貢品統統搶走,讓他們只能凄慘的飄蕩在人世間。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大家便會統一在社日前給新墳祭祀,借陰間地府的手,將貢品送到親人手中。
中國的孝道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帶著感激之情,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一個孩子的長大,離不開父母背后的辛勤哺育。
在父母老后,腿腳不便,孩子們便和烏鴉反哺一般,將老人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顧,正是這種孝道,將一個家族緊緊連接在一起,也將這個倫理道德延綿不絕,流傳至今。
在父母去世后,子女在三年內并不會給父母立墳。
因為在古時人們為了緬懷父母,身著白衣孝服,在家悼念父母對自己的恩情。
為了能讓父母的亡靈走的放心,一般古人會在家中守孝三年。
在守孝期間,人們不會直接給墳墓加上墓碑。
當時的科技還很落后,沒辦法細致的檢測墓地的位置是否安全。
只能在不斷的觀察中,去判定這個地方是否能做一個長期的墓地。
在三年內不加墓碑,為的就是萬一發現這里出現泥土松動。
或者周圍環境有什么劇烈變化的時候,可以及時將新墳墓遷到安全的地方。
魏晉時期,有一個叫王裒的文人,他知道母親生前就十分害怕雷雨天氣,一聽到打雷便會嚇得瑟瑟發抖。
每每這個時候,王裒便立馬停下手上的事情,跑到母親身邊,輕輕拉起母親的手,給母親一絲安全感。
在母親去世后,他在守孝期間,只要聽到打雷聲便會跑到母親的墳上。
他雙腿跪地,完全不顧泥濘的土地,將上半身伏在地上。
安慰母親:“我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我會一直陪著你,直到天氣放晴。”
這一刻仿佛母親還在他身邊,或許這是能讓古人在家中守孝那么長時間的慰藉。
隨著時代變遷,這個習俗逐漸簡化。
如今人們守孝不需要一直待在家中,但三年不立碑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
逝者立碑有很多講究,不僅是新墳三年不能立碑,還有一些逝者不能立碑。
假如因為意外而客死他鄉者,不能立碑。
這也讓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有一個落葉歸根的執念,無論如何,有根在的地方才是家。
無子嗣的人也不能立碑。
因為在古時十分重視傳宗接代,如果家族血脈在這一代斷絕,無人前來祭拜,只能放棄立碑。
但如今,一些人為了緬懷逝者,不在乎這些條條框框,仍然會在墓旁立碑,在不影響風水的情況下,并不會有人干涉。
一、土質要潔凈
古人對土質十分注重,不僅要求埋葬時的泥土要干凈,里面不能摻雜垃圾和糞便。
還要求泥土的顏色必須是土灰色,里面不能有紅色和黑色的泥土。
這些都會導致墳墓的風水不暢,打擾故人休息,也會使后輩的運勢被破壞。
二、墳墓培土要輕輕
當下葬完故人后,按照傳統一般會在墳上建一個小墳頭,用來確定位置。
在堆墳頭時務必要輕手輕腳,不能用力拍打。
因為逝者剛剛被埋葬,為了能讓逝者更好的安息,在堆建墳頭時,盡量減少聲音和動靜。
三、周圍環境要干凈
新墳剛剛蓋好時,周圍會有一些雜草和垃圾,這些都需要人們當時就清理干凈。
保持一個整潔的環境,才能催生風水運勢,反之則會產生負面影響。
四、燒紙錢時要注意
為了能讓逝者在陰間過的舒坦一些,人們一般會在逝者走后燒一些紙錢,來祭奠他們。
在燒紙錢的過程中,需要一個人負責翻動紙錢,保證紙錢都能充分燃燒,以免這些紙錢到陰間后缺角少頁。
一般墳墓周圍都是山林,為了避免火災等不必要的災害發生。
祭祀者需要在紙錢全部燒完后,將火苗澆滅,紙灰清理干凈再離場。
五、逝者親人要到場
第一次祭拜新墳時,逝者的親人應該到場來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
只有家人的陪伴才能讓他們最后一段路不會太孤單。
親人在到場時,應該穿一些深色衣服,表示對逝者的尊重。
這些規定,或許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顯得有些無知和迷信。
但其實仔細深挖這些傳統,就會發現這里面包含了人們對親人最樸實的留戀和不舍。
無論是怎樣的習俗都是想要逝者能夠一直活在他們的記憶當中,不讓那些珍貴的記憶隨著時間消散。
今年的立春來的有些晚,春社日也有所推遲。
那么2024年的春社日是在哪一天呢。
一般推斷春社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立春后的五個戊日來推斷,一個則是用清明前的第二個戊日。
這兩種方式都推斷出今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是春社日。
春社日和清明的時間十分接近,前后只差了不過兩個星期。
但節日的內容卻有些差別。
在古代,一年有兩次社節,一個是春社,一個是秋社。
這兩個節日都是古人用來向上天祭祀,希望能夠保佑莊稼豐收。
在春社日時,人們會帶著酒和食物,去祭拜土地神。
祭拜完畢后,大家會聚在一起飲春酒。
據史書記載,這種酒又被稱為“治聾酒”,可以醫治耳疾。
春社越熱鬧則表示當時的社會環境越太平。
在唐宋時期,春社的活動變得豐富多彩。
不僅會做社飯,宴請賓客一起吃飯,還會在晚上舉辦社會,邀請一些戲子和歌者來表演節目。
除此之外,一些青年還會在草地上進行相撲,射弩等比賽,熱血沸騰的場面經常能吸引很多路人前來圍觀。
如今春社也有很多活動,并且不同省份的活動也有所差異。
在江蘇省,人們會用紙扎成的土地公放到神位上去祭拜。
而在四川省,則會有淮水踩橋的習俗,這一天,附近的民眾會到淮水橋上扔錢幣,拋衣物,來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
相較于社日的熱鬧和隆重,清明節更偏向家庭祭祀活動。
清明節是由寒食節和上巳節演化而來,在唐代之前,寒食節人們會禁煙火,吃冷食。
明清之后,清明節將兩個節日綜合起來,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將節氣和民俗節日融合一起,一方面在節氣上,這一天是天氣回暖,萬物生發的轉折點,人們可以外出踏青,驅散漫長冬天的寒氣。
一方面,人們可以去祭祀祖先,追悼逝者,傳承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清明時節除了去祭祖掃墓外,有些地方還會進行一些祠堂祭。
它將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商討宗族事項,再給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告誡族法家規。
如今祭祖掃墓以及成為清明節的重心,通過這個節日,將一個家族的人聯系起來,讓中華民族更加團結。
逝者不能重生,而我們除了去遵守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及時掃墓和祭拜逝者。
更要重視眼前人,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帶。
在社日前祭拜新墳,清明節掃墓,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在緬懷逝者的同時,要更加愛護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