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風水怎么調?生活才能順風又順水
171 2025-08-13
來到桂林的景點或旅游公司的接待點,都有“兩江四湖”的廣告,“兩江四湖”是桂林市的一張旅游名片。“兩江”即漓江、桃花江,“四湖”即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三山”即象山、疊彩山、伏波山組成。“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獨有的特色。登山環眺桂林時,這種感覺特別的真實。
元月十八日七點多,來到了解放橋西岸“逍遙樓”腳下的漓江岸邊,這里原來是“漓江碼頭,江上舟船如織,商旅最繁忙的地方。現在是“漓江西岸慢行步道文化長廊”,“印象桂林”景區的解放橋,開始騎行,游“兩江四湖”景區了。
伏波山,孤峰臨江挺秀,一半插入漓江潭水,一半則枕于陸地。據說,每年春夏,江水暴漲,山麓遏阻急浪狂瀾,使江水倒轉回旋,有降伏波濤之力。伏波山景致優美,巖洞奇特。山的東面是臨江回廊、伏波茶室和依崖而建的聽濤閣,西面有登山石階,可達半山亭和山頂,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清秀如畫的水光山色。
漢代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過此地,故得名。
疊彩山,位于伏波山北面漓江西岸,因山石如錦彩綢緞,層層相疊而得名。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鶴峰組成,自唐代起便“游人如織,車馬為之堵塞”。登上明月峰頂,可俯瞰桂林城全景,是桂林市區內的觀景制高點,素有"江山會景處"的美譽。
民間有句諺語"登上疊彩山,活過一百三"。以此表示疊彩山又為長壽山之意。
疊彩山的著名景點主要有:江山會景處、清涼境、風洞、拿云亭、仙鶴碑林、望江亭等。
不老井
風洞,此處是疊彩山景致最為集中的地方。風洞長20米,最寬約9米,最高5米,呈葫蘆狀。由于洞體高懸半空,南北對穿,故而一年四季清風徐徐,享譽"疊彩和風",為桂林續八景之一。
風洞以風得名,一年四季風不斷,歷代文人在這里流連忘返,留下摩崖石刻178件。洞內還有摩崖造像24龕98尊,多為宋代的作品,其中刻得最精美的是015龕毗盧遮那佛像。
石刻特點為寬袍大袖、穿著保守;少量是唐刻,蜂腰裸臂、衣著開放,帶有鮮明的地方風格,與"唐肥宋瘦"的北方造像特點不盡相符。
石刻中數馬相伯夫子像、"風來"、"蘭竹圖"、"壽"字最著名。
明月峰為疊彩山主峰,海拔223米,明月之名,意為山峰高、險、峻、秀,伸手可觸天上明月。山石層疊而上,或陡峭或參差,明徐霞客形容為"石萼矗發"。峰頂為桂林城內登高攬勝,360度觀景的最佳去處,讓人縱目遠眺全城美景,體會韓愈所描繪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朱德與徐特立兩位老者,一九六三年一月登上明月峰時,相互贊美“英雄”的詩句。
仙鶴洞,位于仙鶴峰山腰,東西對穿,宏廣高明,洞東高西低,如長拱形大廳。高約14米,長60米,寬8.9米。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1637年,曾對仙鶴峰及仙鶴洞進行了考察。抗日戰爭時期,仙鶴洞曾作為廣西省電訊局的駐地,成為防御敵機的天然防空洞。
木龍洞石塔,為喇嘛式石塔,坐落于臨江巖天然蛤蟆石上。后人認為該塔應建于唐代,因臨江巖有宋人題刻:“參唐代佛塔,覽風帆沙鳥”。
石塔通高4.S4米,塔座為三層覆缽形須彌座,座壁雕仰覆蓮瓣紋,塔身形女寶瓶,四面辟拱形淺龕,東西龕造佛像,南北龕造菩薩像,均趺坐于蓮花座上,塔剎為十二重相輪,上覆六角形傘蓋,冠以葫蘆形寶珠剎頂。木龍洞石塔造型秀麗,對研究古代佛塔的建筑形制有重要價值。
劉三姐·對歌臺
公元1637年,50歲的明朝第一游圣旅行家徐霞客在疊彩山下的木龍古渡棄舟登岸進入桂林城,游覽了桂林城和桂林城的7個縣,寫下了3萬字的徐霞客桂林游記。
此外這里也是1960年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和秀才對歌取景地的外景拍攝地。
東鎮門為南宋末和所速的靜江府城門之一。門洞券頁式,料石結構,高6.80米,長16.32米寬2.30米,東端最寬處295米。現尚有城垣連接南北疊練、鐵封兩山,是一座你存基本完好,全國少見的票代城門,也是研究宋代城池建筑的寶貴實物資料。
木龍湖,山環水繞的木龍湖,整個景區周邊的自然景觀優美,不僅有得天獨厚的漓江、疊彩山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有歷史久遠的古宋城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木龍湖為人工湖,景區建設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托宋代東鎮門、宋城墻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雨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筑氣息的古建筑群落的景點。
兩江四湖的水路構成了一條能與威尼斯水城相媲美的環城水系。乘船夜游兩江四湖·象山景區,山水、園林、城市在璀璨燈光的籠罩下,更彰顯出如夢似幻、無限遐想的高雅意境。在這里,你可以口味"桂林"水甲天下"的幽美畫卷,“做桂林人,不想做神仙"的感嘆。
桂湖,原是宋代桂林城的一段護城河,崇寧末年(1106年),王祖道在老人山與隱山西湖之間開鑿了一條朝宗渠,連接虞山,經回龍山、老人山到隱山的水上通道,與桂湖相連。
榕湖,因湖畔生長的近千年的古榕樹而得名,它與杉湖同是宋代人工開掘的桂林城南護城河,合稱陽塘。
明代鄺露在《陽塘記》中對榕湖的勝景作了生動概括:真是秀如畫圖,麗似錦繡。榕湖過去很美,現在則更美。
兩江四湖工程改造后的榕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是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完美體現,是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和諧統一,更是建設生態城市的有益嘗試。
榕湖主要景點有漢白玉制作的古榕雙橋、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水晶玻璃橋、九曲蜿蜒,做工精美的北斗七星橋、歷經滄桑的古南門、黃庭堅系舟處、唐景崧五美堂磚雕、王鵬運"西園"遺址等。
清代桂林四狀元
清代廣西科舉共有四個狀元,均為臨桂(今桂林)人,在當時全國各省僅次于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名列第五。其中陳繼昌為清代兩個三元及第之一,中國科舉最后一個三元及第。
陳繼昌(1791-1856)清乾隆朝東閣大學士陳宏謀第五代孫。嘉慶十八年(1813)廣西鄉試解元、二十五年(1820)會試會元、殿試狀元,兩廣總督阮元親書"三元及第"坊立于廣西貢院正陽門之景福樓。授翰林院修撰,歷官江西按察使,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為官公正廉明,以興利除弊、發展民生、弘揚文教為已任,有循吏之名。
龍啟瑞(1814-1858)道光二十一年(184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湖北、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等。為人多才多藝,既精研經義,精通音韻之學,善古文辭,兼能書畫,時有"名儒才子"之稱,是清代廣西諸狀元中唯一名列于《清史稿》者。
張建勛(1857-1921)光緒十五年(1889)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侍講、黑龍江提學使,兼民政使。其歷官所至,以教化育人為己任,尤致力于邊疆文化教育。任官黑龍江期間,在全省共建學堂320所,被譽為"黑龍江近代教育的開拓者"
".劉福姚(1867-1911)光緒十八年(1892)狀元,由翰林院修撰,歷官翰林院秘書郎,兼學部圖書局總務總校,歷充貴州、廣東、浙江鄉試考官。其詞章在清末文壇中頗享盛名,為臨桂詞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黃庭堅系舟
亭崇寧二年(1103年)北宋詩人黃庭堅被貶謫宜州后遍黨名山,崇寧三年(1104年)經桂林,泊舟此岸。南宋理學家張軾被任命為靜江知府時,在系舟處建榕溪閣,以致懷念。閣久廢,1955年在舊址建榕蔭亭,后又立碑其側,題為"黃庭堅系舟處"。
古南門城墻為宋寶六年至咸淳六年(1258-1270間,由李曾、伯、朱裸孫、趙與霍、胡穎等組織修建,原為磚城。元至正十六年至二十年(1356-1360),也兒吉尼重修為石城。
城墻東臨漓江,西至翊武路,南抵杉湖、榕湖,北連鐵封山、鸚鵡山,總長約10公里。現存古南門、東鎮門兩座城門,及翊武路、寶積山、疊彩山、鐵封山、鸚鵡山等多段城墻,長度約1300余米。桂林靜江府城墻與鸚鵡山所刻《靜江府城池圖》可互相印證,是研究桂林古代城池建筑的寶貴實物資料。
古南門又名榕樹門,景定三年至五年(1262-1264)朱福孫所建,名"威德門"。元在城門上建關羽祠,明改稱應奎樓、仰高樓。明洪武八年(1375)桂林城池南拓,沿榕湖城墻皆拆除,此門獨存。萬歷二十八年(1600),城臺向南增擴,并建石階登城。今宋、明城均完好,城樓為民國建筑。
榕湖湖心島建筑群(九曲橋&湖心島)
榕湖湖心島建筑群含湖心亭和九曲橋。湖心亭始建于20世紀40年代,1979年重建。
1998年隨兩江四湖改造工程改建為一組臨水亭廊,由大小兩亭及連廊組成;大亭八角、重檐,凌駕于水中,小亭四角,單檐尖頂,坐落岸上,以直角( L )形曲廊與大亭相連。九曲橋又名北斗七星橋,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按北斗七星分布。
抗戰時期國際新聞社.桂林總社舊址
國際新聞社由胡愈之、范長江等于1938年夏在武漢籌辦,11月21日遷到桂林,設立總社(社址在原環湖北路20號)。范長江、陳儂菲、孟秋江等先后任社長,黃藥眠任總編輯。同時在重慶、金華等地設辦事處,在香港設分社。總社和重慶辦事處主要負責國統區新聞報導;香港分社主要面向海外宣傳,向國內提供國際新聞。當時采用該社稿件的國統區和海外華僑報紙達150家。受"皖南事變"影響,1941年7月1日,桂林總社被迫停止工作,大部分人轉移至香港和解放區。
玻璃橋,位于榕湖,橋長22.4米,橋寬2.64米,是我國第一座采用特種水晶玻璃構架的實用性橋梁。之所以被譽為水晶玻璃橋,是因為它無論是外部立面、雨廊屋頂,還是橋面承重部分,均采用工藝精致、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為建筑構件,柱頭、欄桿等橋梁構件和飾件也是用水晶玻璃專門熔鑄的。橋廊為歐式風格,橋型美觀大方,橋體晶瑩剔透。佇立橋上,有漂浮在空中之感。晨昏之際,在朝霞夕陽的映照中,如同富麗堂皇的宮殿;入夜之時,在夢幻燈光的變幻烘托下,更是使游人有愛麗絲漫游仙境的感覺,在夢幻中進入了一個水晶童話世界。春雨時節,水霧迷漫,玻璃橋在霧中若隱若現,讓人有超凡脫俗之感。
杉湖,以清明幽靜著稱,因過去湖畔多杉樹而得名,從清代至近現代就有許多名人在此居住及活動。它與榕湖同是宋代人工開掘的桂林城南護城河,合稱陽塘。詩人趙德湘有詩贊湖景:"山遠青于黛,湖平綠到堤。涓涓新月色,生在夕陽西。"
杉湖主要景點有桂林地標性建筑日月雙塔、"杉湖十子"的浮雕石屏風、馬君武的故居、漓江大瀑布飯店的九天銀河瀑布、李宗仁的官邸等,杉湖的每一處景,每一條路,都典藏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典藏在四季之間,典藏在日與夜之間。
日月雙塔
日塔高41米,共九層,通體均為純銅裝飾,其創下了三項世界之最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月塔高35米,共七層,為琉璃塔,通過水下18米長的通道與日塔連接。
日月雙塔是中國名塔,是桂林市的文化地標,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宗教、建筑、科技、自然日月雙塔位于城市中軸線上,是桂林市政府于2001年斥巨資,在唐代佛塔的舊址上重建,其中日塔和月塔由18米的水下長廊相連接,從日塔地宮可乘電梯直達七層,在高處立體俯瞰桂林城日月雙塔是一個被"金水"環繞的風水寶地,香港國際風水大師李居明先生曾題詞贊譽:景觀于一體的游覽勝地。日塔耗銅350噸,創三項世界之最。中美景。日月雙塔甲桂林!
日月雙塔是文化公園,在雙塔地宮里展出了唐代佛塔出土佛物,其中最珍貴的是"十二屬相皇家密典",是佛教密宗千年密法在國內的首次大公開。入園游覽,我們將撥開歷史的神秘面紗,穿越千年,跟隨鑒真東渡的故事,了解一段鮮為人知的大唐佛教秘史。日月雙塔一金一銀,一日一月,仿佛情侶般依偎在杉湖水中,有著相伴終身之意,故日月雙塔又被稱為"情侶塔","愛情塔",是"這輩子一定要和相愛的人攜手共登"的戀愛勝地。情侶入園拍照打卡,有"日月作證,永結同心"的美好寓意。單身者可登臨月塔七層"月老閣",祈求月老牽線,尋得摯愛良緣。
《心之小路》人生在世,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即是修心,修心是為了改心!佛教認為心是行為之本、苦樂之源。怨命不如改運,改運必先改心!舍心!改心需從培育自己"四無量心"開始,即慈心、悲心、喜心、沿著湖邊小路,依次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悲之心"、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慈之心"、無名氏的"放之心"、清代王元仁(靜山)的"佛"字、隋代智永禪師的"舍之心"等。
象鼻山,位于桃花江與漓江匯流之處,因其看上去猶如一只大象在用鼻子飲水,故后得名象鼻山。桂林旅游的標志性景點,象鼻山于1995年被定為桂林的城徽標志,也被外國游客譽為“中國符號”,桂林的網紅打卡地。
至此下午五點鐘,“兩江四湖三山”的騎行之旅完成,沿著正陽街商業步行道到解放路,回到了解放橋,結束了全天的旅行。當然,之前我已經游過象鼻山,杉湖的日月塔,逍遙樓景區,不然,十個小時的時間難以結束行程。
也可以乘游船進行“兩江四湖”的旅游,在船上觀看兩岸的風光。票價 180元,船行90分鐘,在木龍湖與漓江交匯處過船閘,過四湖,桃花江。四湖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是以周邊所種植的樹命名的,有不同的湖景特色,另外沉淀著豐富的桂林歷史文化底蘊元素,成為了詩意之旅。
2025年元月19日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