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這些人死后不得入祖墳,原因頗具現實性
81 2025-08-12
住宅不僅是農村人,也是所有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人以住宅為家,只有在家里住得安寧,人生才能吉祥昌盛。房子是人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有房子才有家,有房子才算成家立業。房子不僅居住時要安全,且在生活上要方便,環境要舒適。
農村俗語“宅有五虛使人貧,宅有五實使人富”,出自清代《四庫全書》收錄之《宅經》中的一段話。講的是民居院落之中的主要建筑和生活設施的格局,對現代民居宅院的建筑學、美學、生態學依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宅經》原書的書名為《黃帝宅經》,在古代民間流傳已久,是風水史上早期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古代民間眾多的風水書籍之中,《黃帝宅經》能夠被選中,并以朝廷的名義編入《四庫全書》這部歷史文獻巨制,可見此書的歷史價值。現在日本、韓國流傳的風水學和風水技術,受此書面影響很大。此書既講陽宅,也講陰宅,主張陽宅與陰宅的配合,強調陽宅比陰宅更重要。
據說此書是由黃帝撰寫的,歷代史學家認為,此說恐為后人假托,到底為何人所著,現在無法考證。收入《四庫全書》的《宅經》,總纂官為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為陸費墀,也是進士出身。
紀昀,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提到紀昀,可能現在一些人不知道為何人,但是現在很多人知道紀曉嵐這個名字。主要是十多年前上映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還不只一部,是一系列,在我的印象共有四部,占據電視熒屏很長一段時間。陸錫熊、孫士毅、陸費墀都是進士出身,為清廷官員,也是當時的才子,只是在電視劇中,他們不是主角,現在熟悉的人就不多了。
《宅經》所說的“宅”,就是民間住宅,包括了住房和庭院,我國傳統習慣稱之為宅院。舊時的民居,不僅農村有獨家宅院,城鎮的民居也大多有獨家宅院,就是一些街道兩邊的商鋪,一般來說都是前店后院。五虛、五實指個人家庭的宅院而言。
《宅經》關于宅院的五虛、五實論述,其原文如下:
“宅有五虛,令人貧耗;五實,令人富貴。宅大人少,一虛;宅門大內小,二虛;墻院不完,三虛;井灶不處,四虛;宅地多屋少庭院廣,五虛。宅小人多,一實;宅大門小,二實;墻院完全,三實;宅小六畜多,四實;宅水溝東南流,五實。”
為了便于讀者的理解,我將這段文字分別譯注如下:
宅院有五虛,這五虛會使家里日益貧窮,人口減損;宅院又有五實,這五實使家里變得富貴。
宅院五虛
住宅寬大而人口少,是為一虛;宅門太大,而內居室小,是為二虛;墻院殘缺不完整,是為三虛;砌的灶臺和打的水井不是地方,是為四虛;院落占的地多,用于建房的地很少,庭院占地面積太大,是為五虛。
宅院五實
住宅小而人口多,是為一實;宅門小,而內居室大,是為二實;墻院完整,是為三實;住宅小而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泛指家畜)多,是為四實;住宅外的排水溝朝東南方向開,是為五實。
《宅經》認為:“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住宅是陰陽兩氣交匯之地,是家庭成員是否安康及和睦相處的依據。
古代人認為,住宅是聚人氣的地方,要區分陰陽界線,要使住宅的陰陽之氣高度配合。住宅過大,人太少,顯得很冷清,造成陰氣過重,陽氣不足,無論對人的身體還是家境,都很不利,易造成家庭衰敗,也就使人變窮。相反,宅小人多,住宅就顯得人氣足,非常熱鬧,家庭就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這種說法現在的人看來比較玄奧,其中既有樸素的辯證法,同時也帶有一定的唯心論色彩。
我們撇開玄學不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又是有一定道理的。
農村有俗語說:“富不住大屋,子孫齊享福”。意思是說,即便家里非常富裕,也不住過于寬大的房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要住過于寬敞空蕩蕩(指人少房多)的豪宅別墅,要留下勤儉持家的好家風,子子孫孫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種說法,符合古代鄉土社會勤儉持家、低調生活的主流意識。
古人富不住大屋的這種想法,在現代人看來,讓人費解,并不符合現代人的邏輯思維,現在的人認為掙錢之后應該蓋大屋,住大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人累死累活積累財富,少數是為了家庭過上好生活,建豪宅大院,多半是考慮為兒孫創造好的家庭條件,打牢基礎,讓他們在起跑線上不輸給別人,把幾代人生活的路都鋪好。
有了好的物質基礎,過上好的生活,無可厚非。但過度地追求奢華,過度追求建大房子,把資金用在建大房子上,就變成了奢侈浪費。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家富裕之后,忘記了過去掙錢時的艱辛,慢慢開始追求生活享受。而我國民間奢侈之風,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大都從建房開始。因為房子,在任何時代都是展示財力的最有效方式。
比如說,現在農村,家里沒有新建的樓房展示出來,兒子娶媳婦都比較難。農村俗語“富看廚房,窮看廳堂”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看廳堂就是看房屋,看房屋就能看出家里是窮還是富,看廚房只是為了進一步證實家庭的貧與富的差別。
既然房屋是展示一戶人家財力的最有效方式,社會上也就容易出現建房時的攀比之風。
我們不去說過去,就是眼下農村建房,這種攀比的現象就比較嚴重。一些三、四口之家,本來建一棟三進二層到三層的小洋房,就足夠一家人住了。但有的人看到別人家要建了五層樓,怕被別人家比下去,也跟著建五層樓。這樣,為了展示家庭的財力,就出現了攀比之風。現在農村,大多數人家樓房的三樓以上都空閑在那里,用不上。而有一些人,在家建好樓房后,長期在外,房屋空在那里,庭院雜草叢生。
當然,農村收入提高,有了錢以后,改善人居條件,新建房子,過上美好生活,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不按自已的家庭條件以及家庭成員,來合理設計所建的房屋,而是盲目跟風,追求修建高大的樓房。有的人家將大半輩子的積蓄全部投入,有的則要舉債修建。這種奢侈浪費就成了超前消費,如果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家里的日子就會不好過。因此,農村建房時不能盲目攀比,要理性,要量身定制。
家里有足夠的積蓄,財力允許,也不要出現奢侈浪費家風。父母是子女最好的生活老師,如果父母都不能樹立勤儉節約的家風,不能讓子女養成勤儉持家甘守清貧的生活習慣,就會造成子女在生活之中不思進取,奢侈浪費不良習慣。俗話說“富家出紈绔”。現代社會并不全是這樣,但這種現象還是存在的。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給子孫留下多少家財合適。比如林則徐有一句名言:
“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句話并非林則徐原創,古代家譜的祖訓中,早已有類似的反問:“子孫強于我,買田(造屋)做什么?子孫弱于我,買田(造房)做什么?”并且一直在農村流傳。雖然是兩個反問句,但是,其中的意思,人們很明了。意思是說,子孫比我強,我辛苦一輩子買的田產,建的房屋,他們有出息了,走出農村后,根本看不上,也用不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是白費。相反,子孫比我弱,不爭氣,我買的田產,建的房屋會敗在他們手里,他們會變賣出去,還是要過貧窮的日子,自己一輩子的辛苦還是白費。
現在的人可能受一些影視劇,比如《大宅門》之類的影響,普遍認為,過去農村財主家的房屋很大,院落很寬。在我國現存的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村落之中,人們會發現,過去的財主要的院落,大多數的人家只是相對于一般人家來說,房屋要好一些,院落稍寬一些。有的院落與一般的人家相差無幾,房屋的高矮大小也是一末端,只是內外的裝飾要講究一些,房屋的建筑材料要考究一些,院內的建筑房要多一些,裝飾要精美一些。
舊時,純以農業為主發家的財主家的房屋,比靠經商發家、官宦人家的氣派府第,比較起來要寒酸得多。
為什么舊時人們忌諱庭院占地面積太大呢?
從住宅風水的角度來說,住宅講究的是抱陽負陰,藏風聚氣,庭院太大,而院中的房屋太少,過于空曠,聚氣很難,漏氣則很容易。再說,庭院太大,如果打理不當,會雜草叢生,給人一種荒涼衰敗的感覺,會影響居住在庭院人的心理情緒。古人認為,這種環境會影響家人的財運。
從現實生活來講,主要是浪費土地資源,讓土地閑置。我國古代社會長期處于農耕社會,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農業是根本,土地是人生存的根本,因此,人們把土地看得非常珍貴,多占一寸地就少產幾粒糧。古人有“但留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就是讓人們珍惜土地。現在年輕人對這點可能不太理解,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過餓肚子的經歷,對這一點就刻骨銘心。
古代人就是利用風水之說,以及對風水的敬畏之心,培養人們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形成愛惜耕地的良好風氣。這種說法,對現在的人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
造門,從舊時農村人們觀念上來說,門大不藏風,易露氣,反之,門小藏風聚氣。也就是說,門大的話,家財易外流,門小的話,家財就藏得住,不易流出。而農村另外一些人說,門大顯得房子小,門小就顯得房子大,這當然是笑談,但也說明民居建筑之間協調的重要性。從現實生活中來說,門的大小不僅涉及到建筑學中美觀,同時還涉及到封建社會的階層等級。
一、從建筑學的角度來說。門是院內與院外、屋內與屋外分隔的標志,是人進入院子和室內的第一道關口,因此,人們對院門、廳堂(堂屋)門及房門的大小寬窄都非常講究。這里所說的“宅門大內小”與“宅大門小”,是相對而言的,主要是所立之門,必須與圍墻、房屋等建筑物相協調。
古代在都有一定的規定,比如《定番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說番定人造大門:
“大門兩旁的墻務須大小一般。若是左大則屋主克妻;若是右大,屋主孤寡。造門時應低于墻。若門高于墻,家中必常鬧。”
這里記錄的是番定人造大門的一種審美觀,也是地方造大門的規矩。至于“主克妻”之類的話,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舊時,為了能夠讓地方人遵守某種風俗習慣,而律法及村規民約及族規家規又無法管的時候,民間就往往利用人們迷信心理,用迷信手法來嚇唬人,以達到規范人們行為的目 的。這種方法在古代社會司空見慣。
二,從封建制度的階層等級來說。中國古代建筑封建等級,從周代的形成,至清代末年,延續了兩千余年,是封建社會時期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其特點是等級制度森嚴。比如,周代的王侯都城,其大小和高度就有等級差別。在以后的歷朝歷代,不同朝代不同規矩,不同人員也是不同對待,而僭越逾規等者,即屬犯法。
宅門等級,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是北京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四合院從宅門來看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一間或若干間房屋構成的大門,建筑學上稱之為屋宇式大門。這種住宅一般住居的人只是有官階地位之人,或者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社會中上層階級人物;另一種是在院墻合攏處建造的墻垣式門,這種住宅,大多數為社會下層普通百姓使用。
古代農村,居住的都是庶民百姓,就是曾在朝廷為官的人,退休后回鄉,也是黎民百姓了。宅門一旦造得太大,這可不是顯擺的問題,而是一種“僭越逾規”,重則要丟性命,輕則有牢獄之災。誰還敢顯擺?因此,造門時一般都是小心翼翼。古代農村普遍形成的規矩,庭院大門和廳堂(堂屋)門,一般以紅白喜事能夠進出為標準。也就是說,結婚的花轎能抬得進,去世的老人的棺材能抬得出。
一、砌的灶臺和打的水井不是地方。過去農村砌的灶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比如說,北方的一些農村,灶門不能朝東和西,稱之為燒東西,也不能朝南,只能朝北。有的地方則只能朝西北。南方一些地方只能朝東。如此等等。
不過,農村比較普遍的禁忌,灶門不能朝廚房的門。其中有一些迷信的說法,不去管它。這可能與舊時男女有別的觀念有關,家里的女人一般遇到生人要回避。因此,農村傳統,下廚房的一般都是女主人,做飯都在灶門口操作,如果有生人從廚房門口路過,對回避生人不便。再說,灶門對廚房門或者其他的門,風比較大,對灶膛燒火不利。
院內的水井,從風水角度來說,講得比較玄奧。現實生活中,一般來說,水井要避開廚房、洗澡房,遠離畜舍,這些地方的生活污水和禽畜糞污會滲入地下,污染水井,不利人的身體健康。正屋的廳堂前也不能打水井,一般都放在后院,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慮,特別是考慮到兒童的安全問題。
現在的農村,過去那種燒柴火的灶已不多了,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在院內打水井也沒有必要。
二、墻院完整。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是指院墻的不完整,第二是指院子的不完整。
院墻的不完整。院子有圍墻,不能破損,也不能半倒不倒。如果像一些地方,沒有砌圍墻的習慣也罷,既然修建了圍墻,就要注意維護。圍墻不完整,在外人看來,是家庭破敗的景象。圍墻不完整主要還是安全問題,別人進出院子很方便,家里的人身財產不安全。圍墻如果是東倒東歪,容易倒塌,砸到人,易出安全事故。
院子不完整。從風水的角度來說,指院子不成方形,或者方形中缺一塊,缺一角之類,會對家庭成員不利。現實中,指自家的庭院與別人家的庭院或者土地相連,或者沒有明確的界線,或者犬牙交錯,不成方圓,或者被別人占用,久而久之就會發生土地糾紛,出現爭吵和打鬧,斗得兩敗俱傷。因此,自家的庭院,要及時與鄰居劃定界線,確定好權屬問題,消除隱患。
三、宅小六畜多。房屋和庭院比較小,但是家里的家畜喂得多,說明這是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這就是過去小農經濟時的普遍觀念。那時候,農村人最大的希望就是六畜興旺、五俗豐登,家庭也就興旺發達。
現在的農村,如果還用這種老眼光看問題,來衡量一個農村家庭是否興旺和富裕,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就拿六畜中的牛和馬來說,現代農業大多靠農業械作業,用牛馬犁田,除一些偏遠的山區外,大多數農村已將這種古老的農耕方式淘汰了。
四、排水溝朝東南方向開。舊時,人們的開排水溝講究的流水方位,大多與庭院的大門的朝向大體一致,但忌諱從大門門檻下面開陰溝流出。
古代大門的朝向有三吉方的說法,也就是東方、東南方、南方,又以東南方為最佳,俗稱青龍門。因此,這里才有排水溝朝東南方向開之說,認為這是最佳的方位。這種說法,一般是對坐北朝南的正屋庭院而言的,其他坐向的房屋未必就能做得到。
總之,“宅有五虛使人貧,宅有五實使人富”這句農村俗語,拋開風水學中比較玄乎的說法,從當時的現實生活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今天的農村,這句話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