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被摸,破壞了車內的“風水”?
58 2025-08-10
這個問題,呃……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個城市從金朝開始,歷經元朝、明朝、清朝、民國初期、建國后,一直都是我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
那么,金朝以后的各政權,為何要執著地要把北京作為都城呢?北京有什么樣的獨特魅力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統治者的個人意志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了大一統的皇權專制制度,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就成為帝國進取方向和興衰的直接影響因素。
在如此講究風水的古代,選擇一個好的都城是帝國長治久安乃至千秋萬代的根本基礎,所以統治者不得不重視。
從今天的角度看,我國龍脈源于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北京剛好位于北龍脈的結穴處,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所以為了帝國的千秋萬世,統治者沒有理由不選擇這里。
另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都定都北京,隨著開發強度的增大,后面的王朝是非常吃虧的。比如從明朝開始,北京城內的地下水已經無法直接引飲用,統治者只能以人力遠距離到西山地區運水滿足日常所需。
天下這么大,之所以死磕北京,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可供選擇的城市不多,甚至說基本沒有。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后,也意識到南京非久居之地,畢竟建都南京的政權沒有長命的。所以朱元璋開國后,除了不斷反擊蒙古,剩下的重要任務就是派太子朱標和大臣劉基到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以確定合適的建都之地。
說是全國,實際上也就只有西安、開封、鳳陽等地,可選擇的地方確實不多。
為什么這么尷尬呢?這是因為好地方常有,而城市不常有,風水寶地更不常有。
自古以來,特別是在海洋經濟到來前,城市幾乎毫無意外地產生于山前沖擊扇。這里有豐富的水資源,有肥沃的沖擊土壤,地形相對平坦,又沒有水害威脅。相比之下,沿海地區雖然平坦,但更容易受到海侵導致土壤鹽堿化。
所以,自古以來北京人口多于天津,所以北京能夠率先崛起為城市,并依靠良好的風水成為帝國都城。
朱棣遷都北京前,北京已經做了幾百年都城,再加上是自己的老窩,所以北京毫無意外再次成為帝國都城。
2、封建王朝綜合考量
雖然遷都基本是帝王的意志體現。但是搬家雖好,可不要貪杯喲!
君不見孝文帝遷都洛陽,冷落了北方六鎮,結果不到50年,六鎮起義導致北魏大亂,帝國傾覆。
所以,選擇都城絕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體現著帝國的內外政策,像朱元璋這樣想把都城建到老家鳳陽的想法就是不合適的。
那么北京為什么成了帝國最后的選擇了呢?主要原因是因為帝國新國土的加入,這就是東北。
在唐朝前,中原王朝從未對東北大部進行過有效經營和管理,直到唐朝之后的遼朝和金朝,尤其是金朝。
金朝發源于東北,在1127年消滅北宋占據了淮河以北,在這樣的情況下,金朝政治中心逐步南遷,終于在海陵王時代遷都燕京,改名中都。
此時的中都處于東北和華北中間,可有效輻射兩地,同時還可以對蒙古高原形成壓制。
到元朝時期,忽必烈營建大都,更是將東北、中原和蒙古高原緊密相連。當然,為了加大對蒙古的壓制,元朝在蒙古高原修建上都,明朝時期在此地設開平衛。
明朝時期,帝國繼續占據東北,此時北京的作用更加側重于威懾蒙古高原各部落。不過隨著1430年開平衛的內遷,長城以北全部失守,北京成了時刻被蒙古威脅的國門,威懾意義不復存在。
到了清朝,北京作用更加被強化。首先通過北京連接中原和東北。更通過建立“北京~避暑山莊”樞紐,將蒙古各部牢牢掌控在清朝手中。通過北京的樞紐作用,清朝終于建立起了包括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大一統帝國。
而建國前,北京不僅輻射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更是直接面向北方老大哥,在對外聯系和安全性上得到了充足的保證。
因此,北京成為都城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