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領導不可能找這5類人當辦公室主任:性格剛直,背景復雜
91 2025-08-02
《易經.家人卦》以六爻隱喻家庭角色與治家之道,從防范、守中、嚴教到德行感化,構建起傳統家庭倫理的完整體系。
這一穿越千年的智慧,至今仍為現代家庭提供著關于秩序、情感與傳承的深刻啟示。
一、防范,筑牢家庭第一道防線
初九爻辭“閑有家,悔亡”,家庭經營首先要防范于未然。
風火家人卦
這里的“閑”非清閑之意,而是“防范、約束”的意思。
就像給幼苗搭起圍欄,不是限制生長,而是護其免受風雨侵蝕。
當家庭以正向的規則與德行筑牢根基,悔恨與遺憾自會消弭于無形。
“閑”是未雨綢繆的智慧。
初九陽爻當位,如家庭中最根基的力量,象征著一切始于“守正”。
初九的小象“閑有家,志未變也”,點明防范的核心是守住初心,不被污染。
孩子的純真、夫妻的赤誠、長輩的仁厚,皆需以“閑”來護持,避免被外界功利、浮躁之氣侵染。
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家貧,母親謝氏常以“耕讀傳家”教導他。
每日勞作后,謝氏必督促范仲淹誦讀經典,即便鄰里笑其“窮酸”,她仍堅持“不教孩子染浮躁,方保清白傳家門”。
謝氏的堅持,在物欲萌芽前播下廉恥之種,方能讓家風根系深扎于正道。
“閑”非苛責,而是用德行立起隱形家規。
家規
初九與六四陰陽相應,暗喻家庭防線需剛柔并濟:陽剛之“閑”是底線規則,陰柔之“閑”是春風化雨。
曾子殺豬教子以行動立信,孟母三遷,以環境篩選替代強制灌輸。
皆是讓品德在生活細節中自然生長。當家庭將“閑”升華為文化浸潤。
清代名臣林則徐家族有“十無益”家訓,其中“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直指德行根基。
林則徐幼年見父親拒收賄賂,母親深夜紡線補家用,父母從未刻意“立規矩”,卻以“不義之財莫取,勤儉之本莫廢”的日常言行,在他心中筑起拒腐防變的堤壩。
恰如《家人卦》象辭所言“風自火出”內在之火旺,外界之風,便難掀波瀾。
“閑”的最高境界,讓美好成為本能。
當美好的德行成為生活習慣,禍患無可乘之機。
從初九開始,以“閑”護念,以“德”潤家,方能讓家庭如參天大樹,根基深穩,枝葉長青。
二、守中柔德
六二爻辭“無攸隨,在中饋,貞吉。”不隨波逐流而在守中居正、以柔化剛,于煙火日常中鑄就家庭的溫情脈絡。
“在中饋”:本指烹飪之事,卻暗含“守中”智慧。
溫潤如玉
清代重臣曾國藩之妻歐陽氏,曾國藩在外領軍,她主持家務時既不奢靡浪費,亦不苛待下人。
每日親自核查賬目,卻留余地給仆從體面;對子女既嚴管學業,又寬待天性。
曾家曾遭賊劫,歐陽氏一面安撫受驚兒媳,一面暗中賑濟受災佃戶,以“破財消災”換得鄉鄰感佩。
歐陽氏智慧,讓曾氏家族在動蕩中始終保有“耕讀傳家”的底色。
正如《小象》所言“順以巽也”,歐陽氏以謙順之德調和上下,看似“主內”,實則以家庭為主心骨。
“順以巽也”告訴我們柔性的力量,比剛強更堅韌。
“順”與“巽”。非盲目順從,而是以智慧之柔化剛性之戾。
就像水遇巨石繞行,卻終能穿石而過,主婦以情感為紐帶,在家庭矛盾中充當“潤滑劑”,往往比強制手段更見功效。
六二爻是不執著于外在功名的灑脫,卻在默默耕耘中成就“有終”。
子女的進步,家庭的和睦甚至家國安定,亦有主婦堅守正道的功勞。
就像宋代詩人陸游之母唐氏,一生未著一字,卻以“教子以忠”聞名。
當陸游因主戰被貶,她以“但求無愧天地”相慰,這份藏在“中饋”里的格局,最終孕育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魂。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家庭中“守中饋”的角色從未消失。
或是全職主婦,或是職場媽媽,只要以“柔德”存心,以“守正”持家,便是在書寫屬于自己的“貞吉”篇章。
三、嚴而有格,以剛健守家教之本
九三爻辭“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道破家庭教育的核心矛盾:剛性約束與柔性滋養的平衡。
此爻以陽剛之姿居下卦之上,如家庭中的“嚴父”角色,看似“嚴酷”的表象下,藏著對家規的堅守與對子女長遠的深愛。
嚴父
“嗃嗃”之嚴:不是冷漠,而是家教的防火墻
“家人嗃嗃”描繪的是治家嚴謹的場景:父親面色嚴肅,子女心懷敬畏。
這種“嚴”并非苛責,而是為家庭立規矩、明底線。
讓孩子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對未來最好的保護。
清代名臣林則徐是嚴父。
長子林汝舟自幼見父親每日寅時即起,批文、練字、查案從不懈?。蝗粲卸鑼W之舉,林則徐必嚴詞訓斥,甚至罰抄《正氣歌》。
看似“不近人情”的管教,卻讓林汝舟養成“慎獨克己”的品格,后中進士入翰林院,成為清正廉明的學者型官員。
林則徐的“嚴”,以家規為尺,量出子女的德行邊界,看似“傷和氣”,實則為家族筑牢“不敗”根基。
“嘻嘻”之患:無底線的縱容,才是真正的傷害
與“家人嗃嗃”相對的“婦子嘻嘻”,并非簡單的“家庭和睦”,而是因缺乏管教導致的秩序崩塌。
母親和孩子嘻嘻
當母親與子女嬉戲無度、尊卑失序,表面的“和氣”實則是家教流失的前兆。
正如九三小象所言“失家節也”,失去規矩的家庭,終將在溺愛中養出“巨嬰”。
三國時期,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卻因家教松弛走向覆滅。
袁紹寵溺幼子袁尚,對其驕縱之舉不加約束;妻子劉氏更與兒媳爭寵,攪得內宅烏煙瘴氣。
反觀曹操家族,曹丕、曹植雖有奪嫡之爭,卻因曹操“嚴治家、明賞罰”的作風,兄弟皆能以才服人。
袁紹之敗,敗在“婦子嘻嘻”的縱容;曹操之勝,勝在“家人嗃嗃”的清醒。
這正反對照,恰如九三爻的警示:縱容一時之樂,必釀他日之苦;嚴守家規之“嚴”,方保長久之“吉”。
剛柔相濟才是家道正的基礎。
九三之“嚴”需與六二之“柔”配合,方能成家人卦的“吉”。
就像《禮記》所言“父之愛子,教以義方”,父親的剛性規矩,需母親的柔性疏導來調和。
前者立骨架,后者潤血肉,缺一不可。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對子女“嚴以治學”,要求每日背誦《論語》《孟子》,若有懈怠則“罰站思過”;但夫人張氏卻以“慈以養德” 常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的故事,讓子女在理解中接受教導。
一次,兒子司馬康因羨慕鄰家錦衣而鬧脾氣,司馬光未直接訓斥,卻讓張氏帶他去田間看農夫勞作。
烈日下,司馬康目睹“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辛勞,從此再無攀比之心。
這種“嚴父立規,慈母潤心”的配合,讓司馬家既不失規矩,又充滿溫情,終成“代代無白丁”的望族。
最好的父愛,是讓孩子“怕”得有價值
當“快樂教育”“放養式育兒”成為潮流,更需警惕“失家節”的隱患。
真正的嚴父,不是板著臉的“權威符號”,而是用行動告訴孩子:這世上,有些底線不可逾越,有些責任必須承擔。
就像明代清官海瑞,對女兒“男女七歲不同席”的嚴苛管教,卻讓她從小懂得“禮”的分量,終成知書達理的賢妻。
家人卦九三的“吉”,不在“嗃嗃”的表象,而在未失去家教的堅守里。
治家寧可稍嚴,不可過寬。
從小給孩子立家規,待其成長時再慢慢放寬尺度,便是件順遂而愉悅的事。
在孩子世界觀未成型時立起“嚴”的標準,他日面對社會的風雨,方能以“敬畏之心”行穩致遠。
四、以柔順之道,筑美滿家庭
家人卦六四爻辭曰:“富家,大吉”不僅揭示了家庭富裕與和諧的密碼,更展現出柔順在家庭關系中的強大力量。
六四爻,處于獨特的位置,上有九五陽爻,下有九三陽爻,它以陰爻之姿,柔順地居于其間。
這種位置象征著在家庭中既不犯上,對長輩、上級領導等懷有敬重與順從;也不驕下,對待晚輩、下屬或家中的其他成員,謙遜溫和,不傲慢輕視。
就像一位賢良的主婦,尊重丈夫的地位與決策,與丈夫和諧相處,不輕易在子女面前發生爭執。
對家中晚輩,平等友善,不擺架子,給予尊重與關懷。
柔和的母親
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能找到諸多鮮活的例證。
三國時期的徐庶,其母便是一位深諳柔順之道的女性。
徐庶早年為人俠義,因行俠仗義而惹上官司,后棄武從文,潛心向學。
在這個過程中,徐母始終以溫和的方式引導兒子,既沒有強硬地阻止他早年的俠義之舉,而是在恰當的時候,用柔言細語、諄諄教誨讓徐庶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使其走上正途。
當曹操企圖以徐母為人質,逼迫徐庶歸降時,徐母深明大義,她沒有慌亂,也沒有抱怨兒子給自己帶來的困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堅定,用自盡的方式告誡徐庶不可背信棄義,維護了兒子的聲譽和名節。
徐母的柔順,并非軟弱,而是充滿了智慧與力量,她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兒子的一生,也為家庭贏得了尊重和聲譽。
《易經》認為,柔順是女人的天性,在家庭中,女人更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和化解一切矛盾。
柔順平和的態度,是家庭和諧的基石,也是實現“富家”的重要前提。
家庭成員在柔順的氛圍中,守本分,盡責任,讓“富家”不僅是物質充裕,更是情感凝聚的能量場。
五、好的家風從個體推及天下
九五爻辭“王假有家,無恤,吉”。從治家到治國,皆以德行感化,不必擔心,收獲吉祥的結果。
假”通“格”,即感化之意。九五之“王”并非權勢象征,而是“修身為本”的踐行者。
先讓自家成為道德的楷模,方能讓他人見賢思齊。
就像《大學》所言“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九五以陽剛之尊居上卦中位,如“家之王者”,以修身齊家的德行感化世人,讓“和諧基因”從家庭根系蔓延至社會土壤,最終實現無憂慮的境界。
九五小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強調“愛”需遵循自然秩序。
先愛家人,再推己及人。這與墨子“兼愛”、西方“博愛”不同,更注重“愛有等差”的實踐路徑。
對父母的孝是起點,對子女的慈是延伸,對鄰里的仁是擴展,最終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漣漪效應。
不是用強權迫使他人“博愛”,而是讓每個人在家庭中習得愛的能力,再自然地將這份溫暖傳遞出去。
九五之“吉”,本質是家庭遇到問題時,家人相互攬責矛盾自消;彼此推諉時,爭吵不止。
因此反求諸己的家風,才是“無恤”的根基。
當每個成員都以“修德”為己任,家庭自能形成“錯不責眾、善不獨占”的能量場。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家族,以“責善”聞名。王陽明早年沉迷“格竹”。
屢試無果而大病一場,父親王華并未苛責,反而自責“是為父未能早引汝悟求學之道”;待王陽明悟道后,亦常與弟子說“吾今日之成,皆家人包容砥礪之功”。
這種“交相責善”的家風,讓王氏家族既無“家長權威壓制”的窒息感,又能在相互反思中共同成長。
后來,王陽明平定南贛匪患時,以“家庭式治理”感化盜匪。
建“申明亭”表彰善舉,設“旌善冊”記錄美德,讓百姓在“家”的歸屬感中自發向善。
這正是“王假有家”的升維:從家庭的“交相愛”,到社會的“共修德”,最終實現“天下無恤”的治世理想。
最好的治理,是讓美好成為自覺。
“王假有家”的終極意義,不是讓某個人成為“感化者”,而是讓每個人成為道德發光源。
當無數微光匯聚,便能照亮天下。
六、以敬畏之心,守家道終吉
上九爻辭曰“有孚威如。終吉?!?/p>
家人卦六爻之中,初九至九五皆當位,唯上九以陽居陰,看似“不當位”。
這警示我們,家庭一時的和諧易成,長久的興盛卻需家中長者,以誠信立根基,以莊嚴”定方圓,在“反身修德”中守住家道傳承的最后一道防線。
“有孚”:讓榜樣的力量穿透歲月。
“有孚”包含信任,誠信之意。
家族的德行需經得起時間檢驗,方能讓內外皆“心悅誠服”。
上九雖處高位。卻如古樹之根,以百年積淀的信義滋養后人。
這種“孚”不是刻意表演,而是歷代成員“言有物而行有恒”的自然流露。
宋代名臣范仲淹家族,以“義田養民”踐行“有孚”。
范仲淹晚年購置千畝義田,規定“凡范氏族人,貧不能生者,義田周濟;婚喪嫁娶,義田資助”,并親立《義莊規矩》。
他離世后,長子范純祐、次子范純仁繼承遺志,即便遭貶謫仍堅持“義田不廢”。
至南宋,范氏義莊已延續百余年,惠及族人萬余口。
當其他家族因戰亂興衰不定時,范氏卻因“有孚”成為江南望族。
“威如”:不是威懾,而是德行的莊嚴感
“威如”常被誤解為“威嚴”,實則是家族自帶的“莊重氣場”
它來自歷代長者“反身修德”的自律,而非對外的權勢壓制。
就像《小象》所言“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真正的“威”,是長者回頭審視自身,確保言行合于“家人卦”之道,讓晚輩在耳濡目染中生出“敬畏”。
清代重臣張廷玉家族,以“慎獨”立“威如”。張廷玉歷任康雍乾三朝宰相,卻終身踐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家訓。
他每日退朝后必閉門謝客,焚香臨帖,即便對子女亦少言官場是非,唯有“儉以養廉,靜以修身”的叮囑。
家中晚輩雖從未被“嚴厲訓斥”,卻在父親“無聲的莊嚴”中,自發遠離奢靡浮華。
長者以德行做標桿,晚輩自會在“不敢輕慢”中守住家道。
每個家族長者明白:你未必能掌控家族的興衰,但可以選擇用“有孚”的德行、“威如”的自律、“反身”的清醒,為子孫種下“敬畏”的種子。
當這種子在后代心中長成參天大樹,即便歷經風雨,家道的根系也終將深扎于“吉”的土壤。
“終吉”,不是永不凋零的花,而是代代相傳的根。
家人卦的六爻智慧,防范與滋養的平衡;剛性與柔性的平衡;治家與化世的平衡。
從初九的“閑”到上九的“敬畏”,每個角色都在家庭系統中找到坐標。
嚴父立規如柱,慈母潤心似梁,長者垂范為基,晚輩承續為脈。
當現代家庭重拾這份對秩序的敬畏,對情感的珍視,德行的傳承,“家”不再是一起的房子,而會成為每個人內心深處溫暖、安心的精神家園,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從中汲取力量。
作者:可貞部落
關注我的文章,共同學習經典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參考資料《易經.家人卦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