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達,你能馬上趕到伊利沙伯醫院嗎?小龍正在去那兒的路上——他現在在救護車里。”
琳達接到這個電話并趕到醫院時,李小龍已經離世。琳達并不知道,丈夫被送到醫院“搶救”前,就已經離世了:他死在了艷星丁佩的床上。
李小龍劇照
年僅32歲的功夫巨星以這種方式離世,其轟動效果無疑是爆炸級的。李小龍的死注定不平凡,琳達不得不一邊處理喪事,一邊處置輿論:她想讓丈夫盡可能走得安詳一些。
李小龍死后,關于他死因的各種,迅速被世界各地媒體報道,李小龍母親何愛榆和弟弟李振輝也很快從電視新聞上得知了噩耗。
李振輝第一時間致電琳達,證實消息屬實后,何愛榆當場昏了過去,經搶救才醒轉。
7月24日,即李小龍去世四天后,他的臨時靈堂基本布置妥當。在此之前,李小龍的遺體進行過解剖,如她所料:他的死因是腦水腫,而引發腦水腫的原因,則不明。
琳達對這個尸檢結果沒有異議,在此之前,她心愛的丈夫就曾因為昏倒被送醫搶救過,那時候,她就已經意識到:丈夫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琳達在24日下午2點前就去殯儀館二樓一號房查看過臨時靈堂:丈夫的巨幅遺像前,供奉著他生前愛吃的牛脷酥、咸煎餅和各種果品。遺像上方和下方都寫著挽聯,她知道:這是中國人布置靈堂的習俗。
李小龍靈堂
當日,李小龍遺照上方的挽詞是:“典型尚在,藝海星沉,哲人其萎”。遺照下方位置,擺放的是琳達的花圈,這也是中國人的習俗的一部分。花圈上的小字寫的是:“小龍愛夫,緣續來生,妻琳達泣獻”。
不得不說,這段話,的確是琳達最想說的,負責書寫這幅挽聯的人,真真是揣摩到了她心底深處的想法。
不過,琳達此時并不在意這些,她關心的是:丈夫的葬禮能否順利舉行。“他的影迷太多了,他們都接受不了他突然去世的事實,我怕出事。”琳達后來曾無數次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
作為國際巨星的妻子,琳達真的太難了,承受喪夫之痛的同時,她不僅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她還要安撫年邁婆婆的情緒。在這些之外,她還要顧及丈夫的影迷和媒體。
李小龍與琳達
臨時靈堂被布置好后,除了圈內好友外,當日前來致祭的人里,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存在,這個人就是一身黑色素服出現在臨時靈堂、同樣帶著太陽鏡的苗可秀,這個女子,琳達是知道的:她與丈夫合作過《唐山大兄》、《精武門》等電影,他們甚至還傳出過戀情。
苗可秀帶來了李小龍生前最愛吃的番鬼荔枝,行禮時因觸景生情而數度哭泣。
當日,邵逸夫等人也都送來了花圈,整個靈堂幾乎成了花圈的海洋。當晚,琳達被喪葬事宜的負責人要求“早點帶著孩子們休息”。想到第二天還要應付太多事,琳達點頭同意了。當晚,負責守夜的是小麒麟。小麒麟原名陳元宗,他是李小龍的好哥們,也和他合作過多部影片。有他在,琳達是放心的。
7月25日一早,三萬多名李小龍在香港的影迷前往殯儀館,他們都想見李小龍最后一面。一時間,九龍殯儀館的現場秩序混亂,百名警員前往維持秩序,也是無濟于事。
琳達對這個結果早有準備,她只叮囑:一定不能讓影迷涌入靈堂。好在,靈堂前戒備森嚴,被圍得像鐵桶一樣:李小龍生前合作的嘉禾公司,派了幾十名武師前往把守。
上午9點,琳達在鄒文懷夫婦等人的陪伴下抵達了殯儀館,向亡夫三鞠躬時,她便由親友為其披麻戴孝。
琳達和兒子、女兒都很快被換上了中國傳統的孝服。她的孝服都是白色衣物加上麻布制成,作為未亡人的琳達的頭上戴了一個尖頂的帽子。
琳達沒有細問為何如此,她太過悲痛了,她已經沒有心力管顧其他了。在此之前的幾天,她未合過眼,因為整日哭泣的緣故,她不得不戴上了大墨鏡。
李小龍葬禮現場
下午,無數李小龍的圈內好友前來致祭。琳達和孩子們向每一位前來致祭的人跪謝答禮,她是個美國人,本可以不做這些,但她覺得自己必須這樣做,因為:她的丈夫生前,曾無數次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他是中國人,她就必須做一個中國媳婦。
前來吊唁的賓客紛紛入場,琳達不斷地答禮,在不斷答禮的過程中,她更加確信:自己的丈夫,永遠地離開她和孩子們了。她已經不敢想象以后的生活,對她而言,那將是暗無天日的。
親友們圍過來安慰她,可她已經完全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了,她跌入了自己的悲傷氛圍里。
11點左右,琳達和李小龍的兒子李國豪、女兒李香凝在傭人的帶領下,趕到了靈堂。見到孩子們后,琳達的悲傷更甚了,他們倆,兒子才8歲,而女兒才4歲,他們甚至還不知道“死”究竟是什么。
國豪和香凝并沒有哭,他們只是神情木然地配合換上了中式喪服,并和母親跪在了一起,向前來祭奠者還禮。李國豪的注意力甚至在喪服上,他一直在想:為什么媽媽的衣服頭上有披風,自己頭上卻是綁白帶子,妹妹卻是戴花呢?
葬禮上的琳達和孩子們
當日,在李小龍死后一直處于輿論漩渦中的丁佩始終沒有出現,她只送來了一個花圈。
11點20分,裝著李小龍遺體的銅棺被抬進靈堂,供大家瞻仰。靈柩一被抬出,各方人士蜂擁而上,場面極為混亂,就連殯儀館外對面的兩處鐵馬也被狂熱的影迷撞翻了。
銅棺內的李小龍神態安詳,他身著一套唐裝衣衫,棺槨內圍有白色絲綢,只露出臉部。當時的媒體曾這樣描述他們看到的李小龍遺容:
“李小龍的臉部及頸部略顯浮腫,頸部還套有以純K金項鏈串起的小黑玉墜,是李小龍童年的紀念品。他的臉色因遺體保存欠妥而呈紫黑色。”
看到亡夫遺體后的琳達哭得渾身顫抖,國豪和香凝被親屬抱起,他們呆呆地看著讓他們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還全然不知:他們已與父親陰陽兩隔了。
7月26日早上5點,李小龍的靈柩就從九龍殯儀館被運出,并裝進了一個大木箱:他的遺體,將被運送回美國安葬。
在機場餐廳,琳達突然打破多日來的緘默:召開了一場簡單的記者招待會。這次招待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平息多日來關于丈夫死因的爭議。她宣讀了一份書面講話,大致內容是:她堅信丈夫是“死于自然”,沒有任何人需要為他的死亡負責。她說:
“命運的安排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唯一重要的是,小龍已經離去,永遠不再回來,但是他在我們的記憶及在他的影片里繼續長存。我們會永遠懷念他,他的言論和思想,會永存于世。。”
招待會后,琳達一行乘飛機離開香港。讓她和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是,李小龍遺體在運輸途中,出事了:他的靈柩破了,保存遺體用的液體漏得到處都是。
在中國傳統的說法里,忌諱棺材突然破,它意味著:死者不能安息。靈柩抵達西雅圖后,他們又發現“漏液從小龍的藍色唐裝滲透到了靈柩的白色絲質內膜”,琳達見狀果斷做出決定:重新換一口棺材。
7月27日,即李小龍去世七天后,他的母親何愛榆、胞姐李秋源、弟弟李振輝及琳達母親、妹妹、周露比等人,在西雅圖國際機場接到了靈柩。琳達和何愛榆一見面就抱頭痛哭,周圍人無不為之動容。
李小龍和母親、兄弟等合影
三天后,李小龍的第二次小型葬禮在西雅圖的巴特沃斯殯儀館舉行。與前一次葬禮不同的是,這次葬禮,完全按照西方的禮儀進行。
葬禮上循環播放著李小龍生前最喜愛的4首曲子:《我行我素》、《不可能的夢想》、《當我死去時》、《環顧四周》。
靈堂現場莊嚴肅穆,李小龍的銅棺旁還放置了一個由紅、黃、白三色花組成的截拳道圖案。
葬禮當日,牧師做完禱告后,華納總裁和琳達先后發言,琳達用一句極富哲理的話結束了她當天的發言,她說:
“小龍始終相信:靈魂是軀體的胚胎,死亡之日便是靈魂蘇醒之時,精神永遠存在。我們蘇醒之日,便會與他相逢。”
最后瞻仰遺容時,李小龍母親在觸碰和親吻兒子臉龐后,死活不肯松開抓住棺木的手。直到她哭得暈倒時,眾人才得以將她帶離。那最后的離別時刻,琳達和李小龍的兩個孩子也顯得無比悲傷,但他們的悲傷,多是被大人影響,而并非因為他們已經懂得了“死”的意味。
李小龍的墓地選在了湖邊,這里景色優美,在墓地還可以俯瞰華盛頓平靜的湖面。琳達不懂風水,她確定:這是一塊絕佳的墓地。
按照西方喪葬禮儀,逝者正式被下葬時,扶靈者要將手中的白手套拋入墓穴,當扶靈者紛紛丟下白手套時,琳達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何老夫人也再度泣不成聲,周圍人也紛紛拭淚。
葬禮結束后,琳達為李小龍在意大利訂制的褐色大理石墓碑被豎了起來,上面鑲著李小龍的遺照,刻著李小龍的英文名、中文名和出生年月。墓碑前的那本翻開的大理石書上刻著這樣一行字:
“你的在天之靈依然指引我們走向個性解放之路。”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李小龍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圍繞他而展開的各種討論層出不窮,以致于,他死后幾十年來,他的熱度一直有增無減。
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死亡游戲》的首映日7月8日,定為“國際李小龍日”。
一年后,配成粵語的《精武門》在港首次以全本重映,盛況一如當初。觀眾們便是在此次放映中,第一次見到了李小龍一腳凌空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
1998年,李小龍被《時代雜志》評為“20世紀英雄與偶像”,他也是唯一入選的華人。
李小龍的持續“高關注度”,也或多或少影響了琳達和孩子們的生活。原本,若她的丈夫、孩子們的父親只是一般人,他們可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可他畢竟是李小龍。這種“畢竟”,在給他們帶來“名”的同時,也帶來了“痛苦”。
李小龍全家福
1988年,即李小龍去世15年后,琳達嫁給了他的徒弟、作家湯姆·布里克。琳達嫁給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被他感動了。
李小龍去世的十多年里,湯姆一直對師母和孩子們十分照顧,可以說,是在他的陪伴下,琳達才逐漸走出了喪夫的陰霾。
琳達曾一度以為他們的感情是單純的,直到婚后她才發現異常:湯姆總是有意無意地打探李小龍的事,有時,甚至會為了“打探”毫無底線。琳達這時候才明白過來:他接近自己,是為了前夫李小龍。
在琳達的逼問下,湯姆無話可說。琳達毅然與他離了婚,這段婚姻只持續了兩年。離婚后,湯姆不顧琳達的反對,寫了一本與李小龍死因有關的書。
離婚不久后,琳達嫁給了她的中學同學:一位名叫布魯斯的股票經紀。再度嫁人后不久,琳達又離婚了,這次離婚,是因為:琳達已經意識到,無論過去多久,她心里始終只有李小龍一人。
為了不耽誤布魯斯,琳達主動和他離婚了。這場離婚,更多的是一種成全。
對于琳達而言,人生似乎從來沒有容易過。1993年,即失去丈夫20年后,她又失去了另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她的兒子。
琳達與子女合影
琳達的兒子李國豪和父親李小龍非常像,可因為缺乏父愛的緣故,他小時候的性格非常古怪,他的母親曾用“脾氣不好、古怪暴躁”等字眼形容少年時期的他。
李國豪極其崇拜父親,他經常在發脾氣時沖母親吼著:“你沒有教好我,如果我父親在,我不會是這個樣子。”
李國豪在父親去世一年后選擇了習武,他開始照著父親錄像帶里的樣子學習武術。十幾歲時,他就已經身手不凡,他的拳頭揮舞出來的力道和氣勢,頗有父親的風范。
成年后的李國豪慢慢改變了自己的脾氣,他還順利踏入了影視圈。
1985年,年僅20歲的李國豪出演了首部作品《功夫圈》,這部作品的問世,也標志著他正式出道了。李國豪的橫空出世,成功獲取了來自美國等各地導演的青睞,但頗遺憾的是,他們看上他,全因為:他非常像父親李小龍,且擅長李小龍創辦的截拳道。
21歲那年,李國豪身赴香港與德寶公司簽約,并主演電影《龍在江湖》,憑借這部電影提名了金像獎新人獎。
李國豪
21歲就提名大獎,這可以算得上“小有所成”了,可李國豪卻并不滿意,他常想:若父親在世,自己的成就一定比現在大得多。
任何的情緒,都有相應的“力”,李國豪的這種情緒力,讓他一直憋著一口氣:他覺得自己是不幸的,是被命運拋棄的。
的確,身為功夫巨星之子,且有極高演藝天賦,卻在八歲那年喪父,這樣的李國豪,有理由認為自己:不被命運垂青。
另一方面,李國豪始終覺得:所有人都把他看成父親的影子。香港影視界失去李小龍后,一直在尋找可以替代他的存在,他們紛紛把目光聚焦到了酷似李小龍的李國豪身上。這點,他早已覺察到,可對他而言,這種“目光聚焦”,更像是投射在他身上的陰影。他曾不滿地說:
“我崇拜我的父親,以他為榜樣,卻不想成為他的替身,我想和他一樣,開創自己的天地。”
或許是因為急于想逃離父親的“陰影”的緣故,李國豪在香港沒待多久,就回到美國發展了。正是在他再度回到美國期間,他在拍攝《烏鴉》里的一場戲時,竟因為道具槍被裝了真子彈,意外被槍殺了。
李小龍父子墓地
李國豪的死,給了琳達極大的打擊,她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抑郁寡歡。她不明白:命運為何一次次地和她開玩笑。
關鍵時刻,幫助她走出陰霾的,是她和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那段日子里,李香凝只要得空,就會把幽閉在家的母親帶出去散步,她還經常用愉快的口吻和媽媽聊及父親和哥哥。
在一個秋天的早上,李香凝認真看著母親說:“聽著,媽媽,他們和我一樣,希望你過得快樂,還有,你如果不快樂,他們會怪我沒有照顧好你!”
聽到這話后,琳達哭著抱住了女兒。也是從這以后,琳達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她依舊單身,但總是笑臉盈盈,她還喜歡按照中國人的審美打扮自己,并且樂此不疲。
琳達和女兒合影
如今,琳達已經76歲了,但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她一直住在西雅圖,只因為:這里有她和李小龍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