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 幗杰/文)每年五月,戛納如約迎來全球電影人的朝圣之旅。紅毯、星光、菲林,電影節的喧鬧華麗總能短暫遮蔽現實的暗涌。而今年的開幕片《Partir un jour》(暫譯《終有一別》),則用一曲輕盈的法式樂章,為這個復雜動蕩的時代帶來一絲溫柔的慰藉。
《Partir un jour》由法國年輕女導演阿梅莉·博南執導,是她在同名短片基礎上延續創作的第一部長片。影片講述一位事業上升期的女主廚塞西爾的故事——她剛贏得法國最知名的烹飪節目《Top Chef》冠軍,正準備在巴黎開設自己的餐廳,卻在開業前夕意外得知懷孕的消息。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她選擇隱瞞同為事業伙伴的男友,準備獨自消化這個“人生規劃之外的意外”。就在此時,父親突發重病,將她拉回了那個曾一心逃離的故鄉。
故鄉,是她來處的錨點。那里的老餐館、老狗、嘮叨又深情的父母,還有少年時代的初戀拉斐爾,都讓她不得不重新面對那些被擱置的情感與記憶。與拉斐爾的重逢,并非狗血的重燃舊情,而是一種關于成長、遺憾與理解的情感回望。人到中年,許多問題無法再用激情解答,而是在拉扯與放手中尋找方向。
影片延續了法式話癆電影特有的松弛,也在溫柔語境中蘊含深刻主題。女性自我選擇、家庭責任、社會階層流動,這些現實議題被女導演以細膩視角嵌入日常生活的情境之中,毫不生硬。最令人驚喜的是影片對音樂元素的自然處理——它并不追求傳統音樂片的炫技與華麗,而是將經典法語流行曲點綴于角色生活之中:廚房、滑冰場、舞廳,人物隨性而唱,采用現場收音的方式,保留著聲音的質感與真實,甚至是不完美。
《Femme Like U》《Ces soirées-là》《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一首首承載時代記憶的旋律,在片中被賦予新的語境與情感重量,喚起觀眾心底深處對某段人生片段的記憶回響。
塞西爾這一角色由法國創作女歌手朱麗葉·阿爾馬內飾演。她曾在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唱致敬列儂的《Imagine》。在銀幕上,她飾演一個40歲、事業有成卻對未來充滿不確定的女性。塞西爾不是理想化的“女主光環”,也不是浪漫幻想的載體,她敏感、脆弱、倔強、自我,復雜得像我們自己。她懷著秘密,背負責任,卻依舊不肯放棄追尋。
而由巴斯蒂安·布永飾演的拉斐爾,則承載了那種“如果當年選擇不同,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淡淡憂傷。他代表的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段“來不及”的青春,某種未竟的可能性。
導演阿梅莉·博南說,這是一部“給觀眾的電影”。福茂選用這部年輕導演的長片首作為開幕片,是一次大膽的冒險,它不高舉議題,卻用極具共鳴的細節,講述一種我們都懂的情感——離開與歸來、遺憾與繼續。
《Partir un jour》像一封寫給“生而為人”的我們的情書,也像一張通往未來的車票。我們都曾離開,也許還會再次離開;我們與家鄉、與故人、甚至與曾經的自己“終有一別”。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愿一次次地重返故土、回望來路,在目光交錯中拾起勇氣,再次出發。
當戛納用這樣一部溫柔克制的作品作為開幕,也許正是在告訴我們:在這不確定的世界里,電影本身就是一種確定。它提醒我們,即使一切都在改變,我們依然可以相信——有人還在講故事,有人愿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