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生活在理塘的丁真被推到了聚光燈前。
霎時,無數人被他眼里的純真,身上的山野氣息所吸引。
一個素人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成了一個現象級的網紅。
其實,早在丁真之前,就有人通過這樣的方式,成為了大網紅。
“涼山孟陽”就是其中的一個。
她19歲時開始接觸網絡,視頻中的她,眼神清澈,打扮淳樸,特別是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似乎藏了一汪清水。
這樣的女孩,比起那些濃妝艷抹的網紅博主,多一了份清新和質樸的氣息。
所以,她剛一開始發視頻,就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起初,她只是發一發大涼山的風景,還有自己放牧的視頻,而粉絲多了起來后,她開始有意無意地說起自己的身世。
她說自己家里很窮,生活在大山深處,沒有什么掙錢的來路。
家里還有好幾個弟弟妹妹,她無奈之下只好出去別的城市打工,但沒想到,錢沒掙到,還被人騙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放牛。
一個質樸的山村少女,在鏡頭面前訴說自己的凄慘身世,看著她純潔的眼神,還有身后那接近原始部落一樣的環境,任何人都不會心生疑竇。
網友們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而鏡頭里的少女,卻依然以最樂觀的姿態示人。
她贏得了一大批粉絲的擁護。
很快,孟陽的社交平臺賬號的粉絲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60萬。
有人同情她的遭遇,開始打賞她。
但,她并沒有將別人打賞的錢肆意揮霍。
而是帶著一群彝族的小孩,一起為家鄉做宣傳,向大家證明自己是在做好事。
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孟陽在冰雪天氣里,穿著單薄的衣裳,坐在雪地里賣力夸自己的家鄉。
很多人被她的精神打動,覺得她跟網上那些唯利是圖的博主截然不同。
2018年,孟陽的粉絲暴漲,成為了當時全網數一數二的大網紅。
彝族少女中途輟學,為了養家背井離鄉去打工,被騙后回來放牧,靠自媒體養活了自己,還成了“名人”。
這是不是很勵志?
更難能可貴的是,出生底層的她出名后,依然保持著淳樸的初心,掙了錢不給自己花,反而為家鄉出力。
這是不是很讓人感動?
但,先別急,事出反常必有妖,這么反人性的事,怎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
果不其然,“狐貍尾巴”露出來了。
有人發現,她拍視頻的時候,態度越來越敷衍了,全然不像當初那么真誠。
她的外貌也發生了變化。
雙眼皮看上去科技感很重,嘴唇也變得豐厚起來,人們開始懷疑:孟陽是不是整容了?
她不是飯都吃不飽嗎,怎么有錢去整容?
還是說她所謂的“貧困”根本就只是在立人設?
面對質疑,孟陽崩潰大哭,她的眼淚像珠子一樣掉落下來,哭得鼻頭通紅,楚楚可憐的樣子又挽回了一部分人的心。
有網友同情她的遭遇,專程去她的家鄉探望。
但到達她的家時,卻發現這里根本不像之前視頻中所描述的那樣貧窮落后,她的家也并不像她說的那樣破敗不堪,而是一座新建的小樓。
雖然子女眾多,但她的父母都非常年輕,只有四十多歲,也都有自己的工作。
他們每天放牧所得的收入也頗為可觀。
甚至,還有人給她算了一下,成為大網紅之后的孟陽,每個月的收入不會低于20萬。
越來越多的疑團,在不斷證實著網友們的猜測。
隨著事情越鬧越大,最終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在官方介入調查后,結果震驚所有人。
專業部門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數據分析,發現竟然有1500個虛假賬號在為“涼山孟陽”服務。
這些賬號經常轉發“涼山孟陽”的內容,在視頻下方大肆贊揚她,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網絡水軍”。
而且孟陽所在的成都某傳媒公司,竟然有專門打造網紅的一套流程,先精心編寫劇本和話術,然后將人物包裝成身世悲慘,家庭貧困,博取大家的同情。
最終涼山公安光是搗毀虛假宣傳網絡公司5個,專門提供網絡水軍的公司3個,凍結涉案資金就高達500萬。
所以,這一切都是假的。
情節都是之前精心策劃好的,人設都是有人刻意做出來的,生活貧困不過是他們騙取大眾同情的一個幌子。
你以為他們飯都吃不飽,但實際上,他們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過得瀟灑滋潤。
他們利用了別人的好奇心,同情心,去牟取暴利。
而我們的善心,卻飼養了那群魔鬼的貪欲。
何其可悲。
互聯網發達之后,這樣的牛鬼蛇神越來越多。
那些“賣慘”的背后,其實是有團隊在精心打造,目的就是博取網友的同情,然后明目張膽地騙人恰爛錢。
他們肆無忌憚地踐踏大眾的良知,不斷地試探我們對弱者的同情,當你真正對他們動了惻隱之心時,你就成了他們收割的韭菜。
“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救救我們吧,真的要活不下去了!”
你一定在手機里刷到過這樣的視頻。
一名80多歲的老大爺頭發花白,滿目愁容地看著自己的果園,畫面配文寫道:“蘋果滯銷了,幫幫我們!”
他淳樸的樣子,呼之欲出的悲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父輩。
于是,很多人慷慨解囊,花錢助農。
可是,有人發現,老人不僅種了蘋果,還種了菠蘿,大蒜,辣椒……而且每一樣都滯銷。
看到這里,你一定明白了:都是套路。
畫面中的這個老人,是2011年被拍下的,當時,他正在務農,挎著籃子看向自己的土地時,被攝影師抓拍下了這個表情。
跟滯銷根本沒有半點關系。
而他臉上的表情,實在太像典型的中國式農民,為了博同情,沖銷量,很多商家都將他的照片放在了主頁,促使網友下單。
“滯銷大爺”已經夠讓人啼笑皆非了,但沒想到,“悲情式營銷”竟然毫無底線。
有團隊以扶貧捐助、幫扶困難群眾為名,引流量,博同情。
他們會讓一些小孩子站在鏡頭面前,表演痛哭。
哭不出來,先是給他們上眼藥水。
效果還達不到預期,就直接上手,把孩子掐哭。
這樣的手段,不僅讓人大開眼界,更是徹徹底底地拋棄了良知。
類似這樣的亂象,還有很多。
他們在搖搖欲墜的屋子里拍攝視頻,讓你心生不忍。
但實際上,這只是一間廢棄的平房,用來欺騙大眾的道具。而他們真實的家,干凈整潔,與普通人并無區別。
你以為他們過得很慘,實際上他們騙取你的同情賺得盆滿缽滿。
為了引流吸粉,他們杜撰劇本,雇傭演員,演出一個個“賣慘”的視頻。
一會兒說在工地干活,工資低得可憐;一會兒又說家里還有老人要照顧……
但其實全是劇本和套路。
他們利用了網友的同情心,越過了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牟取暴利。
這樣的行業亂象,早該整治了!
為什么我們會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呢?
那是因為,他們在無限制地消費大眾對貧窮的信任。
會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變得求助無門。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么大家對網上的求助信息都無動于衷?
有人回答:真實感太低。虛假信息多了,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動于衷了。
深以為然。
當你滿目都是這些虛假信息,你就會對真實的故事都心存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