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知道那個人已經離開了你的生活,可他的影子卻總在你腦海里揮之不去。
你拼命想忘記,可越是想忘,記憶反而越清晰。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白熊效應”,如果你被要求“不要去想一只白熊”,你的大腦反而會不受控制地反復想起那只白熊。
同樣的道理,當你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忘記他”時,你的大腦反而會不斷強化這段記憶。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真正忘記一個人?
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不是拼命去忘記,而是學會“重新定義”這段記憶。
1、為什么我們總是忘不掉?
忘不掉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這個人有多特別,而是因為你的大腦在反復“強化”這段記憶。
心理學家蔡格尼克發現,人們更容易記住那些未完成的事情。
如果一段感情沒有明確的結局,或者你心里還有遺憾,大腦就會不斷回放這段記憶,試圖找到“答案”。
此外,當你之前長期依賴一個人提供情緒價值(比如安慰、陪伴、安全感)。
失去他后,大腦會像“戒斷反應”一樣,不斷渴望那種熟悉的感覺。
很多人和前任分開之后,仍然會偷偷看對方的社交動態。
我們明明知道自己和對方已經不可能了,但還是控制不住去想,如果當初做得更好一點,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我們忘不掉的,真的時那個人嗎?其實不是的,很多時候是“未完成”的遺憾,以及曾經在這段關系里的自己。
2、真正的忘記,不是刪除,而是“釋然”
很多人以為,忘記一個人就是要徹底抹去所有記憶,但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健康的。
大腦的記憶機制決定了,越是重要的經歷,越難被完全清除。
真正的忘記,是讓這段記憶不再影響你的情緒。
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方法,認知重評,即改變你對這段記憶的解釋方式:
從“他傷害了我”變成“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了識別不健康的關系”
從“我失去了最愛的人”變成“我曾經很幸福,但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
從“我再也遇不到這么好的人”變成“這段感情讓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重慶森林》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什么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愛情也會過期,但它的價值不在于“永恒”,而在于它曾經帶給你的成長。
3、如何用心理學方法真正“放下”?
①允許自己“不忘記”,但不沉溺
強迫自己忘記只會適得其反。你可以承認:“是的,我曾經愛過他,這段記憶存在過,但它已經過去了。”
當我們被允許表達痛苦,而不是壓抑它時,情緒恢復得更快。
②用新的經歷覆蓋舊的記憶
大腦會優先記住那些頻繁被激活的神經回路。如果你總是回憶過去,這些記憶就會越來越深。
所以,你可以去培養新的愛好,比如運動、養花、看花等,也可以去認識新的人,結交新的朋友,開啟新的戀情。
你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比如重新布置一下房間等。
③改寫你的“人生敘事”
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提出,人會用“故事”的方式理解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一直把自己當成“被拋棄的人”,你就會活在這個角色里。
簡單的來說,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的記憶和認知會被一遍遍的強化,你就會活在你認為的這個角色里。
所以,難過的時候不妨試試這樣想:
“我不是被拋棄,而是主動結束了不適合的關系。”
“這段感情沒有走到最后,但它讓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不是忘不掉他,而是暫時還沒習慣沒有他的生活。”
④讓時間成為解藥,而不是借口
很多人說“時間會治愈一切”,但單純等待時間流逝是不夠的。真正的治愈,是你在時間里做了什么。
如果你只是日復一日地重復同樣的生活,時間只會讓記憶模糊,但不會讓你真正釋然。
后悔會在什么時候發生呢?過的沒之前好會后悔,生活質量下降會后悔,所以,你要讓自己過的精彩。
當你活得足夠精彩,遺忘會自然發生。
當你開始專注于自己的成長,建立新的生活目標,那些曾經讓你痛苦的人和事,會慢慢變成一段普通的回憶。
真正的忘記,不是記憶消失了,而是它再也無法傷害你。
有一天,當你再想起那個人,心里不再有波瀾,那時你就會明白——你終于徹底自由了。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