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不在了。”
2006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九。
剛剛在拉斯維加斯下飛機的張學友,收到了家里的噩耗。
張學友本想即刻返回香港。
母親告訴他,馬上就要過年了,
等你演出完畢回來再操辦喪事吧。
張學友還有一個大哥張學智。
但家里的大事小情,母親平時只跟張學友商量。
尤其是在2007年的下半年,
75歲的父親張作琪因為身體緣故住進醫院后,
家里的事,都由張學友說了算。
張學友的母親有一錘定音的權力,
但碰到像丈夫去世這樣的大事,都會跟兒子張學友商量。
外界可能會有點疑惑。
按照咱們國家的家庭親情排序,
通常在父母年老后,都是由家里的長子和長女來領導小輩的。
在多子女的家庭,長兄長姐的地位往往不容置疑。
而張學友家里的情況,尤其是在年后其父親的葬禮上,
張學友都是整場喪事的主要操辦者。
或許外界都會覺得,因為此時的張學友,有著巨大的身價光環,
父親死后他成為整個家庭的核心人物和領導,是毋庸置疑的。
這一點,也確實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則是在張學友大哥張學智的身上。
當年張學友父親喪禮上一個有趣的細節是,
張學友和張學智一同出現在現場后,
這兩位親兄弟竟然沒有半點互動,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
在不明就里的大眾眼里,這是非常令人詫異的。
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兩個兄弟在過去有恩怨過節。
而類似的情況,在國內幾千年的親情文化中也是屢見不鮮。
但是,親兄弟之間可以有過節的,可一旦家族內發生重大的事情,
基本上都是化解恩怨摒棄前嫌的平臺和機會。
這樣的大事,往往指的是婚喪嫁娶。
尤其是家族內某個親人去世后,更會成為恩怨化解的時機。
在這種場合下,即便當事人沒有化解恩怨的意思,
家族內的其他人,尤其是說話還比較有分量的老人,
就會主動站出來,充當牽線搭橋與和事佬的角色。
所以通常情況下,有恩怨的兄弟或者姐妹,
都會在表面上,做出一定和解的姿態。
然而,2007年3月初張作琪的喪禮上,
張學友、張學智兩兄弟,卻完全打破了常規。
外界難以想象,親兄弟之間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使得兩個人在父親的葬禮上都不互動。
更何況,作為四大天王之一的張學友,
父親的葬禮幾乎吸引了所有媒體的目光。
對一個藝人而言,一舉一動都會被媒體無限放大。
而張學友居然不在乎這一點,
可見這背后的原因,要遠遠大過去其他。
在送父親的靈車上,張學友和張學智兩個人分開坐得很遠。
這些,都被媒體盡收眼底。
背后真正的原因,還要從當初那600萬說起。
而600萬港幣的背后,又站著一個嗜好賭博的張學智。
想當年,張學友的父親出身微寒。
張作琪是天津塘沽人,年輕時靠著在船上做水手謀生。
上世紀四十年代,張作琪帶著新婚的妻子來到香港謀生。
在香港安家后,張作琪還是以船員職業謀生。
傳聞其早年在出海的途中,因為船上的生活單調枯燥。
張作琪靠著音樂歌舞解悶排遣。
所以,張學友在音樂領域的巨大成就,
應該是繼承了父親身上的音樂基因。
除了愛好音樂,還有傳聞說張作琪當年也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在先后有了張學智和張學友兩兄弟后,
張作琪的這點嗜好,又被漸漸長大的兩個孩子給學去了。
青年時代的張學友,中學畢業后曾經在多個企業和機構里任職文員。
如果不是在22歲那年參加電視綜藝節目,
張學友可能一輩子也就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職員。
好在他年輕時候的香港,娛樂行業就已經蓬勃發展。
八十年代初的內地,電視臺上連廣告都還不知為何物。
而在當時的香港,電視上就有類似于現今的綜藝節目了。
彼時的TVB,有一檔開播于1967年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
可以說,這檔節目就是伴隨著張學友一起長大的。
1983年,這檔節目舉辦了歌唱比賽。
張學友也參加了,彼時他翻唱了一首《遲早是一對》。
不過,第一次參賽,并沒有讓張學友獲得任何名氣。
弟弟張學友的夢想開始起航,
而此時他的大哥張學智,則經常流連忘返于香港的各大賭場。
只要是兜里有點閑錢,張學智必定會進賭場。
甚至還有傳言說,當年在大哥潛移默化的影響下,
張學友也曾經一度愛上了賭博。
這種說法并沒有任何實錘的證據。
但是,因為賭博上癮后往往很難戒除,
似乎這一點又可以反證出張學友當年并沒有賭博的嗜好。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張學友當年,并沒有像大哥張學智那樣介入很深。
所以,當他開始為了歌唱而奮斗的時候,關注點就不在賭博上了。
第一次參賽沒有獲得名次。
緊接著在第二年,張學友又參加了業余歌唱比賽。
在當年的比賽中,張學友演唱的《大地恩情》,最終獲得了192分的高分。
張學友一舉從五萬多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拿到了歌唱比賽的第一名。
可以說從那一刻開始,張學友和大哥張學智的人生就漸行漸遠了。
比賽剛剛結束,TVB的藝人經理馮美基,就把張學友招入麾下。
同年底,張學友又被推薦給了寶麗金唱片公司。
公司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為其打造唱片。
張學友的第一張唱片《Smile》很快面世。
整整20萬的銷量,讓人不禁感嘆這個新人的實力一點也不容小覷。
張學友事業起步了,可那時候的大哥張學智卻在耍錢。
而且在他眼里,隨著弟弟的走紅,大把的鈔票更能輕易獲取。
哪怕是張學友不會直接給他錢,
間接通過父母,張學智也能得到弟弟張學友的資助。
而他呢,轉手就會把錢送到賭桌上。
另一邊,張學友的第二張唱片在1986年初推出發行。
此后又賣出了25萬張。
除此之外,連同第一張專輯中的很多歌曲,很快就成為大眾傳唱的曲目。
除了持續推出唱片之外,張學友的演唱會接下來也開始舉辦。
場場爆滿,他很快就晉級成為了香港年輕一代的偶像級歌手。
可回頭去看張學友的大哥,他非但沒有轉變,
隨著弟弟的更加走紅,反倒變本加厲了。
如今,外界已經無法去證實當初發生了什么。
但是,從一個賭徒的角度來看,
還是能夠隱約看到兩個兄弟關系慢慢疏遠的軌跡。
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一旦家里有一個人的事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那么整個家庭內部的人,今后都會緊緊吸附在這個人的周圍。
張學友的成功,自然給全家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最初,大哥張學智可以以各種的理由跟弟弟要錢。
甚至于有時候他都不需要理由。
畢竟,此時兩兄弟的父母還在,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張學友都不會不給大哥錢,更不會跟他翻臉。
于是,在張學智不斷能拿到錢的過程中,
他賭博的私欲也在一點點的膨脹。
如果說他是一個賭神級別的人物,通過賭博能賺取大量的財富,
那么張學智反倒不必經常跟弟弟要錢了。
可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出現在真實的賭場。
現實的情況是,每個進賭場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會輸。
進去賭場的次數越多,輸的次數自然就越多。
加上賭徒們一直有想要翻盤的心理,
在一邊輸一邊又想著翻盤心理的促使下,
張學智要想繼續賭博,就只能持續向弟弟張學友要錢。
但是,凡事都會有一個度,尤其是像賭博這種本身就不被認可的事情。
如果從血緣親情的角度來看,張學友最初給大哥錢,肯定不存在任何芥蒂。
然而,當他慢慢發現大哥拿到錢后并沒有去干正事,
那么張學友的內心,勢必就會漸漸滋生出不快的想法。
可在最初,他會主動壓制這種想法。
沒有其他原因,純粹就是因為張學智是他大哥,他作為弟弟,還得考慮父母的感受。
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雖然有想法,并且給大哥錢也會越來越不痛快,
但只要張學智張口,他作為弟弟肯定會把錢主動送上。
如此一來,張學智的胃口就會慢慢的被“撐大”。
所以客觀來看,假如張學友一開始就堅決不給大哥錢,
那么他們兩兄弟的關系,或許還不會走到最后水火不容的地步。
然而在現實中,多少人都礙于親情,并不會一開始就決絕,
這樣一來,反倒是促成了后面悲劇的延續。
更何況,父母在這中間,往往也會扮演很關鍵的角色。
外界并不知道,對于大兒子張學智的賭博行為,
張作琪和妻子當時的態度是什么。
尤其是兒子張學友一再拿錢去資助大哥,他們在其中是否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后面張學智最終的巨額賭債來看,
即便他們的父母并不贊成兒子這么做,
可在整個過程中,張作琪和妻子也一定沒有起到正向的作用。
否則,事情也不會惡化到后來兩兄弟反目成仇。
也因此,張學智繼續賭博,父母不進行勸導,
作為弟弟的張學友,又一而再再而三進行資助,
那么事情發展到最后,一定是一個不可收場的局面。
1993年,正是張學友出道將近10年后。
此時的張學友意氣風發,可謂事業正盛。
然而,也是在這一年,哥哥張學智欠賭債失蹤的消息也傳來了。
話說當時張學智在澳門豪賭,
可能是因為自持有張學友大哥的身份,
他在賭場上額度的消耗越來越不手軟。
最終,600萬港幣的賭債,擺在了張家人的面前。
或許直到此時,張學友的父母才如夢初醒。
可惜大兒子張學智已經躲得不知蹤影。
這筆錢,眼瞅著還得小兒子張學友來還。
再說,即便當時找到了張學智的行蹤,
就是把他賣了,也湊不出這筆錢來。
對此時的張學友來說,600萬港幣也不是太多。
但是,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已經不再是錢的問題了。
一種說法是,為了避免給父母以及自己制造麻煩,
張學友很快就代替大哥償還了賭債。
不過,他也和張學智的關系徹底決裂。
也有一種說法是,張學友沒有幫大哥償還這筆錢。
任憑父母怎么勸說,他都決定不會再幫大哥。
于是到后來,遷怒于弟弟的張學智,和他斷絕了聯系。
雖然不知道哪種說法更為可靠,但就實際情況來看,
張學友幫大哥擦干凈屁股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畢竟,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依照張學智個人的能力,無論如何也是還不上的。
只不過,不管張學友有沒有幫大哥還債,
這都是兩兄弟分別的時候了。
從那之后的很長時間,張學友都沒有張學智的消息。
2002年,張學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這么多年來,對于大哥張學智的情況,他是一無所知的。
等到兩兄弟再次相見,兩個人已經13年沒見過面了。
父親去世后,對于張學友和大哥張學智的關系,
外界還是眾說紛紜。因為在葬禮上沒有互動,
很多人還是傾向于,兩兄弟之后仍舊沒有來往。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
隨著父親張作琪的離世,隨著兩兄弟的年紀也慢慢變老,
近些年來,張學友和大哥的關系已經緩和了。
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得到當事人證實。
如今,當年的歌神也已經過了花甲之年。
或許出于人的本能和感情,張學友在內心會原諒大哥。
但是,就張學智的所作所為,
他對這個家庭曾經帶來的傷害,
實際上是永遠無法消除的。
文|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