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首部記錄中國臺灣老兵現狀的電影《日暮歸鄉》首映禮在廣州圖書館舉行。影片主創們經過多年的探訪和實地拍攝,以六位祖籍、背景、身份各不相同的老兵為主人公,用真實鏡頭訴說著這一群體渴望回家的肺腑之聲。
影片帶領觀眾重返1987年那場波瀾壯闊的老兵返鄉運動。作為返鄉促進會發起人之一的老兵何文德不顧勸阻走上街頭,堅定有力的鄉音穿透時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我死了也要回大陸!”這句飽含熱淚、痛徹心扉的話語道盡無數漂泊老兵的深沉鄉愁。那句“我想葉落歸根”的慨嘆,是歷經滄桑后的老兵無法“回家”的無奈,也是華夏兒女渴望祖國統一的真情流露。
38年前的母親節,老兵們身著印有“想家”字樣的襯衫、手舉寫滿思鄉心聲的標語牌佇立街頭,展示著他們對母親、對祖國的深深思念,以及“我要回大陸”的堅定決心。質樸卻濃烈的情感穿越時光定格海報之上,構成了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動人一幕。
“倘若能夠回家,我最想跪在母親的膝下,高喊一千個、一萬個‘媽媽’,把這幾十年沒磕的頭都磕出來?!边@句話道出了所有老兵心底最深切的情感。他們漂泊半生,甚至客死他鄉,再也見不到的母親和回不去的家鄉成了此生最大的遺憾。據統計,截至2024年,當年遷往臺灣的六十萬老兵中,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只剩下約500位仍在世。
影片中,祖籍山東菏澤的高秉涵,離家76年,年少時期和母親最后一張合影是他這幾十年來最寶貴的東西;祖籍四川豐都(現重慶豐都)的傅德澤,離家76載,被抓入獄也會在想家時唱起《小白菜》,去宣泄自己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祖籍浙江舟山的姜思章,離家75年,沒想到自己的人生終究要在異鄉走到盡頭;潘松帶、曾奇才和金英三位老人直至離世也未能看到祖國統一。
在首映禮現場,楊正濃導演回憶了拍攝這部作品的初心,分享了創作心得和制作過程中的若干趣事,并感謝了為這部電影提供過幫助的人們。電影的主角之一,年過九旬的高秉涵老人還專門委托外甥女出席首映禮,并透過她轉述了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受,更感謝了主創團隊對老兵們的關注。據了解,高秉涵是2012年度感動中國獲獎人物,年少時他流落臺灣,為回歸故鄉,歷經40多年輾轉,終于成功踏上魂牽夢繞的家鄉土地。此后的20多年,高秉涵借探親之機帶回100多位臺灣老兵的骨灰,實現他們“回家”的遺愿。
紀錄電影《日暮歸鄉》于母親節上映別具一番深意,既展現了老兵們渴望回家盡孝的真摯情感,更寄托著祖國母親盼望游子早日歸來的深情厚望。影片由王童監制、楊正濃執導,5月10日全國上映。
采寫:南都記者 陳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