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門對亂象紛呈的校外培訓市場開展專項整治,以探索未來教育健康發展之道。教育業內人士觀點認為,治理校外亂象重點要在校內下功夫,需要從“組合拳”出發,全面考慮人力、教學資源、花費的投入等方面,堅定不移地將校內課堂作為主陣地。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中國教育發展正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期,校內教育仍有許多痛點值得所有從業者沉下心來認真思考。比如在各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下,教育信息化進程看起來則沒有那么“快”。
為了尋找賦能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有效解決方案,中教云從未停下思考的腳步。公司旗下以數字教材、優質資源為核心引擎的智慧教學綜合服務平臺——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順勢而生。
“平臺自2020年6月正式上線以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已在全國近百個市縣、近萬所學校落地實踐,意想不到地取得了良好口碑。”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創始人趙子瑩博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
未來,平臺將繼續在全國擴大推廣范圍。同時,中教云也正在考慮進行新一輪融資,以加大對教師培訓和技術研發的投入,真正用技術實現因材施教。
打破校園建設信息孤島,數字資源標準化開啟共建共享“加速度”
針對教育信息化行業資源分散、標準不清等現狀,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精準切中痛點,短時間凝聚起各方各界的力量,這一切源于平臺創始團隊對教育的深刻理解。
據了解,平臺創始人趙子瑩博士在在學期間開始了教育信息化相關應用研究,并敏銳察覺其中痛點。她回憶稱,當時大概是2007年,教育信息化每年的經費投入已超過2000億。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建設信息化系統,但這個過程中其實存在重復建設。
比如學校所需要的學習系統、教務系統、管理平臺,都是委托不同家公司招投標建設,重復建設之余也長期存在著信息孤島。從國家級、省級、地方到學校,不同的數字化平臺很難打通,老師和學生使用起來不方便,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課堂教學也很難真正落地。
近年來上述狀況逐漸得到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并獲得了一系列政策指引。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指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是我國教育現代化十大戰略目標之一。教育信息化經歷了從著重搭建基礎環境的起步階段、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學的應用階段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融合階段。
“深度”與“融合”都是當下的關鍵詞。
“數字教材是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基礎資源。如果創辦一家深入研究數字教材的企業,然后再聚集行業各方力量,把符合數字課程標準的優質資源沉淀下來,最后以一體化的形式精準服務課堂教學,將能有效解決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痛點。”趙子瑩說。
沿著這個目標,團隊2019年開始搭建平臺,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的核心業務全面布局完成。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課程教材研究所等眾多前沿教育研究機構,人教社、高教社、外研社、北師大出版社等60余家教育出版企業,一起作業、101教育集團、超級教研室等上百家教育資源及服務廠商,以及各地教研機構等,都成為了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的重要合作伙伴。
“以往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版本的數字教材,各出版社之間難以形成合力,對學校而言極度分散的廠商洽談也很頭疼,因此構建數字教材、資源的標準化菜單很重要。中教云平臺最希望達成的是讓國內正版的數字教材、數字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產品化的方式進行有效整合與輸出,構建適用于不同教學模式的數字化課程教學產品體系。”趙子瑩說道。
凝聚合力,做行業生態的“安卓”而不做“蘋果”
雖然目前市面上也有企業在做數字教材資源等業務,但中教云的區別在于,很堅定地要做行業生態的“安卓”而不做“蘋果”。
“我們是行業的整合者,我們希望把優質資源都匯聚到平臺上,讓大家各自發揮優勢,才能形成行業合力。”趙子瑩說。
面對目前數字教材市場的競爭,趙子瑩表示中教云最大的優勢在于公司屬于生態體系的建設者和優質資源的虹吸器。平臺所使用的數字教材資源都來自權威出版社和教育資源企業授權,有很多合作是出版社與教輔提供方主動敲的門,這是平臺在建設過程中收到的積極市場反饋。資源最后由平臺來整合,形成標準化的課堂教學內容。
“我們正處在建設生態的過程中,公司并不側重于追求短期的高利潤,而是希望盡可能把利潤分給各個參與平臺建設與資源建設的企業,賦能教材出版社與教輔內容生產商的數字化轉型,帶動行業的整體數字化轉型尋找市場增量”,她說。
后期隨著生態體系建設完畢,能夠給師生提供穩定、優質的教學資源,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也將隨之擴大,商業價值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據了解,如今紙質教材的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而數字教材定價基本上參照紙質教材,可以窺見這也是數百億規模的市場。與此同時,全國教育信息化的市場規模目前已經突破4000億元。平臺從數字教材切入后,未來業務向產業鏈下游延伸,也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聚焦未來教育“最后一公里”,中教云錨定“互聯網+教育服務體系”
教育信息化標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哪個標準切入找到“互聯網+教育服務”的落腳點一直是業內人士積極探討的話題。數字教材由于其全面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具有系統性、基礎性、生動性等特點,承載著教學基本依據和面向全體學生發展的共性要求,在所有數字化課程資源中起著統領作用,是破解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應用融合“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鑰匙之一。
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搭建的以數字教材為核心的教育資源服務體系逐步成型,與傳統分散的資源服務相比,教育大資源平臺的服務能力逐漸凸顯。
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使數字教材需求激增,中教云迅速獲得大量用戶的和認可。據了解,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在2020年6月正式上線后,與山西運城、寧夏、江西、云南、貴州、山東、四川、重慶等12個省區市落地,并在多個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提供支持和服務。到2020年底,平臺已經進入近萬所學校,覆蓋400萬+用戶。
除了資源標準,平臺還嚴把關數字課程真正需要的服務能力體系,為老師的信息化素養提升提供高效的助力,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也因此獲得了國培計劃資質,承擔了2020年度“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融合”綜合示范性項目。目前已提供教育信息化相關培訓600余場,覆蓋23萬教師。
“教師的正面反饋驗證了平臺建設的意義,提供大量培訓服務的運營模式很苦,但我們堅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趙子瑩說。
她告訴記者,以數字教材作為入口連接所有軟件系統和數據孤島,最后能為各級教育部門和廣大師生提供完整、系統、高效、智能的體系化智慧教學服務,實現智教、智學、智輔、智管,是中教云數字教材云平臺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