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2024年,劇集公司的財報并不好看。
截至目前,主要相關上市公司的上年財報已經全部發布。整體表現雖說是在意料之中,但依然令人嘆息。
正如搜狐娛樂此前在去年的復盤中多次指出的,去年對于劇集行業顯然不算一個好年份,甚至市場基本盤是存在流失的。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影視公司尤其是幾家上市的老牌企業,業績必然會經歷較大波動;而面對如此行業環境,也都要想辦法講新故事。
從去年的財報里,或可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大家想辦法“自謀生路”的過程。
誰家歡喜誰家愁
目前,劇集行業的主要上市公司大體包括以上九家。
根據統計,其中有六家公司去年營收出現了下滑,七家公司凈利潤出現下滑,其中盈利上漲的兩家分別為歡瑞世紀(39.5%)和稻草星娛樂(98.06%),但需要指出的是,兩家公司都未實現扭虧為盈。
此外,七家公司都出現了凈利潤虧損,包括完美世界、幸福藍海、華智數媒(原唐德影視)、百納千成、稻草熊娛樂和檸萌影視。
實現盈利的兩家公司,都出現了凈利潤下降的情況。
慈文傳媒主營業務依然是影視業務,報告期內確認了《暗夜深海》《正當防衛》《暗潮緝兇》《了不起的我們》等項目的收入及存量劇集的多輪發行收入,上線網絡劇《紫川·光明三杰》和廣播劇《禾下乘涼夢》;主要增長來自演唱會業務,新增收益1213.65萬元。
而華策影視可以說是行業的頭號玩家之一,同樣出現了凈利潤下跌。這要考慮到公司在2024年的電視劇制作發行成本比2023年減少了近4億元,下降約30.24%。
回顧全年,華策影視共有《我們的翻譯官》《承歡記》《請和這樣的我戀愛吧》《前途無量》《七夜雪》《錦繡安寧》和《我是刑警》七部新劇開播,其中《承歡記》和《我是刑警》兩部劇集播出數據較好。
值得一提的是,新麗傳媒雖未單獨上市,但根據母公司閱文集團財報,其全年凈利潤達到3.4億元,堪稱去年表現最好的劇集公司之一,全年上線了《與鳳行》《慶余年2》《玫瑰的故事》《大奉打更人》等劇。
但這一數據較上年同期的4.9億元同樣下滑明顯。同時閱文集團宣布,由于新麗傳媒下半年有部分項目延遲播出,加上電影市場表現不及預期,集團對新麗傳媒計提了高達11.05億元商譽減值。
整體來看,去年沒有一家公司能夠保持“凈利潤”和“凈利潤增減”兩項數據都為正,可見行業生存環境。
虧損公司基本是因為重點劇集未達預期。
檸萌影視去年凈虧損為1.84億元,而2023年的凈利潤為2.27億元。這主要是因為去年《半熟男女》和《你也有今天》的表現平平,備受期待的《獵罪圖鑒2》也并未如預期那樣大爆。此外,三部劇集均未能上星,影響了公司收益。
歡瑞世紀去年上新的影視項目僅有一部《深潛》。報告期內,歡瑞公司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虧損約為2.41億元,數據回暖主要靠經紀業務撐腰。
加上完美世界去年的《好運家》《只此江湖夢》等劇沒能延續上年《星落凝成糖》《云襄傳》等劇的成績;稻草熊娛樂的《乘風踏浪》《哈爾濱一九四四》《孤戰迷城》和《四海重明》基本表現平平;百納千成《祈今朝》《上有老下有小》未及預期……
不難看出,去年各家公司的主要生存問題,依然是重點項目的不確定性,流量邏輯的失靈帶來的陣痛還在延續。
而市場問題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正在讓情況進一步惡化。
主業務承壓
總結2023年財報的時候,搜狐娛樂曾經指出,去年主要行業公司的業務壓力來自甲方平臺的降本增效,實質就是收權、收錢。
這種情況在2024年當然還在延續,成為業務承壓的一個側面,就是平臺在收縮對版權劇的需求,并進一步降低內容成本。
根據愛奇藝的財報數據,去年的平臺內容成本已經降至2018年以來的新低位。
同時,多家財報里紛紛指出,去年的業績不好,與劇集銷售情況不利有關系。
這方面除了涉及劇集積壓,還存在銷售費用不及預期的問題,比如完美世界的財報就指出,部分影視劇實際銷售價格低于預期,確認凈虧損約1.08億元;同時部分庫存影視劇預計可回收金額低于賬面價值,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凈虧損約7500 萬元。
在目前普遍播后定級的情況下,銷售不及預期往往是與劇集表現掛鉤的。由此也涉及到去年影響影視產業的另一大要素,即全年市場的降溫。
上述公司去年的片單里,進入云合2024累計有效播放霸屏榜的僅有華策影視的《我是刑警》《承歡記》、檸萌影視的《獵罪圖鑒2》和百納千成的《南來北往》四部劇。
而如《哈爾濱一九四四》《半熟男女》等前期關注度較高的內容表現不及預期,在去年似乎是更普遍的現象。
劇集表現是直接與公司收益掛鉤的。尤其是對影視劇生意來說,投資成本高、回款周期長、回報風險大,更需要保持盈利與投入的相對均衡,以穩定公司的現金流儲備。
但去年各家財報里,半數以上出現了現金流大幅縮水甚至由正轉負,華策影視現金流同比減少了175.51%,根據財報系“本年收款較上年有所減少,同時本期電視劇、電影開機增加導致采購支出大幅度增加所致”。
開機數多、項目回收賬款數少,正在當前成為諸多行業公司的痛點。
在行業平臺降本增效與市場遇冷的雙重承壓之下,要保持原有的行業站位和競爭力,各家公司如果不選擇減少項目數、減少重點項目,就必須找到新的出路。
但從去年的財報看,新的故事也不是那么好講的。
各謀“生”路
發布財報的同日,唐德影視發布公告,為了更好地契合公司的戰略轉型,公司擬將名稱變更為“浙江華智數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華智數媒)。
其宣布的未來戰略轉型,是指將逐步構建“科技+內容+生態”業務架構,打造一個智能內容工廠和一個開放生態平臺。
根據唐德影視2024年報,全年電視劇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9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32.59%,期間公司開播劇集《天下同心》;此外,電影業務實現營收0元。
雖然不確定后續還有哪些具體的轉型方案,但類似的戰略調整,在這兩年的行業內不算罕見。
其中慈文傳媒在劇集業務之外,同樣官宣了“內容+技術+場景”的創新戰略,布局五大業務。目前已經實現營收的,是2024年大力拓展的演出經紀業務,報告期內成功舉辦4場大型演出,累計獲得1213.65萬元收入。
還有歡瑞傳媒,去年藝人經紀業務收入暴增86.86%至1.64億元,占總收入42.71%,也是其唯一實現增長的業務板塊。此外公司布局互動劇、短劇、AIGC等業務,今年一季度有《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2》《誰人天下之北伐》兩個互動劇項目殺青。
而這兩年的兩大風口,AI和微短劇,更成為各大公司普遍下場的選擇。
其中,華策影視是最早投入研發影視垂直領域大模型的,財報顯示公司的“有風”大模型已于去年5月通過國家備案,實現文生文、百萬級小說閱讀理解和評估、短劇情節橋段庫等功能;今年1月“國色”大模型通過備案,實現文生圖、文生視頻、多語種翻譯等多模態能力。
同時華策去年開始布局算力業務,去年底已有算力規模 2000P,這部分已經在去年實現了1795.23萬收入,未來還將擴充算力規模和算力服務能力。
此外,幾乎所有公司的財報中都提到了大力發展微短劇業務。
事實上,在各家發力微短劇近兩年來,已經有了不少項目值得一說,包括華策影視的《我的歸途有風》、檸萌影視的《二十九》等都有一定熱度,而且各家都有一系列作品待播。
但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各家公司去年沒有再進一步披露微短劇業務帶來的收入和盈利情況,而前年檸萌影視還曾公布過這部分收入為3223萬元。
其次,2024年微短劇行業進入紅海區之后,制作和投流成本飆升,比如檸萌影視年報顯示其微短劇營銷成本占比超80%,投流費用激增使銷售及分銷開支同比增長70.7%,高達1.58億元。
無論從業務發展情況,還是營收體量,劇集公司圍繞微短劇業務能講的故事,目前還比較有限。
或許未來這部分生意能有轉機,目前長視頻平臺普遍發布了微短劇戰略,如果手頭有不錯的項目且具備開發能力,或許這些長期合作方會更容易獲得機遇。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至少從去年的財報來看,還沒有誰能夠拿出替代方案,紓解劇集業務帶來的壓力。
行業需要找出路
2025年,長劇變“短”正在成為行業的關鍵詞。
今年開年,“平臺縮短劇集集數”的消息曾在行業內外帶動不少討論,據傳所有項目都需要壓縮到8-16集的體量;甚至一些已經在開發、籌備甚至拍攝、后期階段的項目,都傳出需要重新調整內容和排播方案。
再到4月的愛奇藝“世界·大會”,進一步提出了“集數和時長要減”,類似的內容開發,似乎正在成為平臺的共識。
這次大會提到的一個研究發現是,如今用戶在單一屏幕上的平均注意力時長只有47秒,在手機這類移動設備上甚至更短。
也就意味著,長視頻將更加關注內容的時長、節奏和信息量。尤其是全新推出的“跳看”功能,讓觀眾能夠直接切換下一個情節點,徹底打碎長劇的整體性;而哪些是觀眾會高頻跳過的橋段,后續還將被平臺整理,進一步指導創作。
或許接下來會成為行業的下一個陣痛期。
最直接的影響是,在全新的內容思路下,各家公司目前開發階段的項目都要重新梳理,而待播項目會以這種標準進行重新調整。
而傳統影視公司的開發模式往往是“走量”的,同時運作或參投多個項目押注爆款,這也是更能體現老牌公司資源優勢的打法。但因此,這些內容可能是受到新政策影響較大的。
目前各家手里都有不少項目待播,比如華策的《我們的河山》《錦繡芳華》《勢在必行》《雷霆公訴》《四喜》等,檸萌影視的《子夜歸》《書卷一夢》《月明千里》等,歡瑞世紀的《千香引》《佳偶天成》等,稻草熊娛樂的《夜不收》《赴山海》《在人間》等。
其中不乏下一年的重點項目,或許部分會需要調整。但反過來看,變“短”是否就能讓觀眾回來看劇?
編劇趙冬苓此前就長、短劇差異發表的觀點值得參考,她認為對于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塑造人物就需要大量的細節把人物呈現出來,而“微短劇縮短的往往就是塑造人物的空間”。
強化故事節奏和反轉的“快”,是否等于觀眾對作品的認可,并讓觀眾重新回到大屏面前,或許還是個未知數。
或者說,內容開發是否存在這種“方法論”,也要畫上一個問號。不過就目前來說,無論是平臺還是公司,經過去年至今的行業降溫,或許都需要這樣的答案,去明確一種不破不立的求變。
但行業公司應該首先堅信的共識,依然是只有好內容才能留住觀眾。行業劇變之際,只有走得穩,才能走得遠。